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doc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在“從‘無為’到‘有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和“儒學成為正統(tǒng)”三個方面介紹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和發(fā)展為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漢書董仲舒?zhèn)鳌返挠嘘P文字資料,讓學生從第一手資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為下面的教學做一些基礎知識的鋪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古文獻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隨歷史學習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潛質。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設計導入性問題,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時候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的?對儒家思想的產生、豐富和發(fā)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學生回答了這些比較淺易的問題之后,進一步深入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受到獨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與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種關系說明了什么?等等。對第二步提出的問題,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帶著問題進入新課。這樣用問題導入,可以引起學生對教材的不斷地探求、發(fā)掘,從而獲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應具備有關本課的知識;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文科學生,學生已經學習必修一的有關中央集權的加強的內容,應該對加強思想控制、君主專制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2、學生認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時期的學生認知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已經具備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學、交流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與封建統(tǒng)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歸納整理漢初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 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過程提綱: 導入新課:一問:回憶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簡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觀點。 二問:秦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來加強自身的統(tǒng)治的呢? 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不同。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當務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環(huán)境來恢復封建經濟和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 西漢初年,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治氣氛寬松,各派思想得以復蘇。但是,政治上的統(tǒng)一,要求思想上的統(tǒng)一與之相適應,迫切要求一種為政治統(tǒng)一做出理論上的解釋的學術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濫用,已經造成嚴重的惡果。所以,只有溫和的儒家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在漢朝受到重視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無為而治?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xiàn)。使“無為而治”系統(tǒng)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tǒng)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jù)是“道”,現(xiàn)實依據(jù)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tǒng)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fā)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fā)展和成長。 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響,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盛。 (2)措施: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yǎng)生息政策)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解釋:蕭規(guī)曹隨 (3)影響: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 人民生活安定 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消極作用: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①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使?jié)h朝經濟恢復發(fā)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 王國問題 諸侯勢力膨脹 土地問題 階級矛盾尖銳 邊境問題 匈奴為患 (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適應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的形勢 鞏固統(tǒng)治 (3)主要措施:政治上 ——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tǒng)轄。)見必修一第三課。 軍事上——對匈奴采取強硬政策 北擊匈奴 衛(wèi)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建議 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jù),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貢獻:(也可以說是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解釋:陰陽五行學說 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捎靡哉f明宇宙萬物的 起源和變化。 2、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中央集權需要 (2)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 ——加強君權需要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fā)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tǒng)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tǒng)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他還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召》)。 他在應對中還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3)提出“三綱五?!保獮槿颂幨罉藴?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體現(xiàn)天的意志,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xiàn),并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tǒng)治的工具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人的自然發(fā)展應當依循道德規(guī)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3、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思考一 歸納: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特點: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 內容:A.“春秋大一統(tǒng)”的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B.“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 C.“三綱五?!钡牡赖聵藴? 影響:為漢武帝所采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什么被漢武帝所采納? 1、漢武帝時期,北方和南方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威脅中央、 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這些要求加強中央集權 2、董仲舒的新儒學(儒學的自我調節(jié)與發(fā)展)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吸收大一統(tǒng)的思想 (根本原因) 換一個問法后,根本原因就發(fā)生變化 如:漢武帝為什么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思考三 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見學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欄 )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tǒng)”“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時代需要。所以漢武帝要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tǒng)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guī)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2)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梢哉f,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 正統(tǒng)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作業(yè): ⊙本課測評 漢代儒學為什么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第二,漢武帝大力推動儒學發(fā)展,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起用儒者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學習延伸 上述兩條資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請談談你對這種思想的看法。(材料略) 答案要點提示: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在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性。②推崇孝道和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③強調君權雖然有利于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時代需要,但對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發(fā)展極為不利。④強調夫權,壓迫婦女,更是應該批判的。[學習延伸]屬于開放性題目,是對學生開放性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均可認同。不必拘泥于一種固定的答案。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闡述儒家思想在漢代開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頭緒多,涉及到一個“中心人物”——董仲舒,兩個思想核心——“大一統(tǒng)”和“天人感應”學說,以及兩個“隱性”知識點,即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西漢的選舉制度“察舉制”。這兩個“隱性”知識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因受課時的影響,教學中又不能過多渲染,但又要使學生明白。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煉的知識去講授。另外,“無為而治”與“陰陽五行學說”也是知識的盲點,教學中要恰當處理好。 儒家思想雖然在漢代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發(fā)展過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但不受諸侯國的青睞;秦朝崇法抑儒并“焚書坑儒”遭摧殘;漢代嚴格來說儒法相濟、外儒內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2019 2020 年人教版 高中歷史 必修 第一 單元 罷黜百家 獨尊 儒術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18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