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商鞅變法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1 .doc
《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商鞅變法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1 .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商鞅變法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1 .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指導意見 學習要求 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1.認識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2.結合對商鞅變法內容的學習,理解商鞅變法的意義。 3.從時代背景和階級屬性兩個方面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 知識點一 商鞅之死 1.原因 (1)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的利益,一開始就受到貴族的強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親信誣告商鞅謀反。 2.經過:秦惠文王發(fā)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衛(wèi),兵敗被殺,其尸體在咸陽被車裂示眾。 3.結果:商鞅雖死,但他“廢井田”“開阡陌”“重農?!币约霸O縣、什伍戶籍等改革措施卻保留下來。 知識點二 富國強兵的秦國 1.性質: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成功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2.作用 (1)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2)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結果: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給秦孝公。 知識點三 變法的歷史局限 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法嚴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3.變法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概念闡釋】 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形成,到戰(zhàn)國時期正式確立,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包含三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 【易錯提醒】 1.正確認識梭倫改革與商鞅變法的社會性質:梭倫改革是一次奴隸主階級緩和社會矛盾的變革;商鞅變法是一場新興地主階級為發(fā)展封建經濟而進行的除舊布新的社會改革。 2.商鞅之死是商鞅個人的悲劇,但他給后繼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會有光明的前程。 3.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使變法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結構圖示】 正確認識商鞅變法 主題 商鞅變法的作用 [史料研讀] 史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① ——《史記李斯列傳》 史料二 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于百姓,無信于諸侯。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故孝公卒之日,舉國而攻之,東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嘆曰:“嗟夫!為政之弊②,至于斯極也!”卒車裂族夷,為天下笑。斯人自殺,非人殺之也。 ——《鹽鐵論非鞅篇》 1.史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①是說:俘虜了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今天秦國仍太平強大。 2.史料二體現(xiàn)了商鞅變法的局限性。②指商鞅變法過于嚴酷的弊病。 1.史料一是從哪些角度看待商鞅變法的?商鞅變法本質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么矛盾? 提示 角度:史料一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變法對秦國的積極影響。 矛盾: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 2.依據史料二說明導致商鞅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有何認識? 提示 原因: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認識:改革總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和反對;改革道路上布滿荊棘。因此,改革者不僅要有遠見卓識,而且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 [史論歸納] 商鞅變法的作用 (1)積極性: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經 濟 上 (1)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2)激發(fā)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給秦國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 治 上 (1)打擊并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2)商鞅變法中許多具體措施,如二十等爵制、縣制、什伍、連坐制度等長期得到沿用,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軍 事 上 (1)獎勵軍功,達到強兵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 (2)秦國在對外兼并戰(zhàn)爭中掌握主動權,并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不斷取得重大勝利,為秦國下一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歷史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法嚴苛。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什伍、連坐制度的推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③變法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④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主題 商鞅變法成功的因素 [史料研讀] 史料一 《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 史料二 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①。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1.史料一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依靠,有人向秦惠文王進讒言誣陷商鞅。 2.史料二商鞅以古代王朝為例闡述了變法改革的重要性。①是指治世的法則不是死板的,使國家安適不一定效法古人。 1.史料一中商鞅遭此類人的反對而亡,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這說明了什么? 提示 改革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思想?商鞅為什么能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提示 變法圖強。 個人因素:出生于衛(wèi)國貴族家庭,熱衷于法家學說,有強烈的從政愿望。時代因素:諸侯割據、戰(zhàn)爭頻繁、思想文化活躍,士人熱衷于游說諸侯,追求建功立業(yè)。 [史論歸納]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商鞅變法與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時代要求一致,符合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符合秦國的實際,確保了變法的實效性。 (3)注重輿論宣傳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張的傳播和商鞅與守舊貴族的論戰(zhàn),奠定了商鞅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4)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堅持變法圖強,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變法活動,成為變法的堅強后盾。 (5)處于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中。秦國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民風質樸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為變法提供了有利條件。 (6)態(tài)度堅決且取信于民。嚴厲打擊了守舊貴族的抵制活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使變法內容得以深入人心。 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棧投宿,客棧主人不敢收留,說:“商君定有法律,誰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誰就要連坐的。”這個故事主要說明( ) A.商鞅之法已經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眾切齒痛恨 C.守舊貴族反攻倒算 D.商鞅對秦國沒有貢獻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實;客棧主人不是守舊貴族,因此C錯誤;由題干關鍵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棧主人不敢收留體現(xiàn)了商鞅變法深入貫徹,故選A。 答案 A 2.有個叫趙良的人對商鞅說:“您一出行,后面隨從的車乘幾十輛,車上載滿全副武裝的衛(wèi)士,力大而肌肉發(fā)達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緊緊護衛(wèi)著您的車乘而疾走?!边@反映的實質是( ) A.商鞅出行戒備森嚴 B.商鞅變法使秦國富裕 C.商鞅變法的阻力和艱難 D.商鞅奢侈浪費 解析 商鞅變法觸動了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忌恨,為了安全起見,商鞅出行時重兵保護,體現(xiàn)了商鞅變法的艱難和商鞅變法的決心與勇氣。 答案 C 3.“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這使秦國( ) A.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 B.加強了各地經濟聯(lián)系 C.促使封建制經濟發(fā)展 D.發(fā)展了商品經濟 解析 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買賣”和所學史實說明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護,有利于封建制經濟的發(fā)展。所以本題選C。 答案 C 4.戰(zhàn)國時,荀子游訪秦國后,在《強國篇》中談到:秦民風淳樸,官吏忠于職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辦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國君)有勝,非幸也,數(shù)也”。荀子的觀點可以說明( ) A.秦國的四位國君很有作為,秦的強盛是必然的 B.秦國軍事上的勝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國統(tǒng)治政策得當,其強盛成為形勢發(fā)展的必然 D.封建經濟發(fā)展是秦國強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 此題屬于材料選擇題,由荀子的所見可知,秦國統(tǒng)治政策得當;“非幸也,數(shù)也”的意思為不是幸運的、偶然的,而是形勢發(fā)展的必然。故本題選C項。 答案 C 5.秦國之所以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及諸侯國對其進行祝賀,主要原因是( ) 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使用鐵制工具 C.秦王的個人威望高 D.秦國與各諸侯國關系好 解析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經濟獲得了發(fā)展,秦國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答案 A 6.世人對秦國人有著“薄恩禮,好生分”的印象,這與商鞅變法哪一措施有關( ) A.獎勵軍功 B.獎勵耕織 C.什伍連坐和告奸制度 D.焚燒詩書 解析 分析商鞅變法中的各項措施,應該與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緊密相關。這一制度規(guī)定居民要登記戶籍,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什伍之內,各家相互糾察。獎勵告密,實行連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舉報,否則要受同樣的懲罰,以此強化統(tǒng)治。 答案 C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司馬遷《史記》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務本于內,而使秦人應敵于外。故廢井田,開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shù)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秦國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商鞅提出怎樣的改革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措施對舊制度的沖擊突出表現(xiàn)在哪一方面?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為什么要“誘三晉之人”,結果如何?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說明商鞅變法哪些措施“改變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面貌”。 解析 第(1)問,“政治環(huán)境”從時代背景、自身實力和所處地理位置來分析;“改革措施”結合商鞅變法的政治和軍事改革舉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現(xiàn)”從對舊勢力和新興力量的影響上分析。第(2)問,原因,從發(fā)展行業(yè)和目的上分析;“結果”,依據所學,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分析;“措施”,從政治、經濟等方面概括。 答案 (1)政治環(huán)境: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秦國偏遠落后,不被中原各國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軍功爵制(軍功授爵制度)。 表現(xiàn):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軍功地主勢力上升;宗室地主勢力日益衰落,新興的軍功地主成為秦國統(tǒng)治階級的主要支柱。 (2)原因: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增強秦國經濟實力,以適應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 結果:經過幾年的努力,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秦國的政治威望,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了優(yōu)勢。 措施:政治上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經濟上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下圖為明末刻本《新列國志》的插圖,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處以車裂,族人被誅的情景。商鞅變法成就巨大,但最終個人的結局悲慘,根本原因是( ) A.觸犯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B.違反了歷史的發(fā)展潮流 C.推行嚴刑峻法 D.焚燒詩書,禁錮世人思想 解析 由于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zhàn)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所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這是商鞅個人結局悲慘的根本原因。故選A項。 答案 A 2.《商鞅列傳》中記載: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鄙叹叭粐@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無處可去的商鞅起兵自衛(wèi),兵敗被殺。這個“作法自斃”的故事,說明了當時的秦國( ) A.變法深入貫徹 B.變法違背民意 C.變法阻力重重 D.變法最終失敗 解析 根據所學,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推行全面改革,廢除了舊制度,創(chuàng)建了適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處死。本題選A項。 答案 A 3.“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注:孟賁、烏獲均為勇猛的力士)統(tǒng)一六國前的秦國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來彪悍 B.秦地與山東自然條件不同 C.秦國士兵過于霸道 D.變法使秦國軍事強大 解析 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極大地增強了秦軍的戰(zhàn)斗力,在軍事上對東方諸國形成了絕對的優(yōu)勢。 答案 D 4.在變法過程中,商鞅曾設立20個等級的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世襲的爵位。立有軍功的平民,按其功勞的大小授予官爵。這種做法的重大社會意義是( ) A.促使秦國成為六國中的軍事強國 B.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 C.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D.為平民階級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 解析 A項僅僅是對秦國軍事方面的影響,不符合設問要求;B項是次要方面。D項與史實不符,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推進封建制社會的形成,故選C項。 答案 C 5.《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甘龍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边@段話反映的核心主張是( ) A.遵循先代舊制 B.因時進行變革 C.加強思想控制 D.強化專制統(tǒng)治 解析 《史記商君列傳》容易使學生想到商鞅是主張改革的,因此可能會導致誤選,而所選材料是甘龍的一段話,他的觀點是守舊的、反對變法的。 答案 A 6.有人批評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下列新法哪一項可以作為立論依據( ) A.“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 B.“勠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C.“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 D.“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解析 材料說明商鞅變法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連坐法的推行,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痛苦。 答案 D 7.《戰(zhàn)國策》在評論商鞅變法時說:“①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②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③道不拾遺,民不妄取,④兵革大強,諸侯畏懼。”以上評論明顯有夸大之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①②④符合對商鞅變法的評價,而③卻有夸大的意圖,在嚴刑峻法下,人們的行為受到了法律的約束,但卻不會出現(xiàn)③所說的狀況。所以答案選C。 答案 C 8.蘇軾認為:“商君之法,使民務本力農;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睂Υ死斫庹_的是( ) ①商鞅變法重刑罰,輕教化 ②商鞅重視農業(yè),輕視商業(yè)③蘇軾的評價較為客觀公正 ④商鞅重視利益,輕視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使民務本力農”“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分析可知,①③④與材料信息一致,材料未提及商業(yè)方面,②與材料不完全相符。故本題選B。 答案 B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 (1)材料一中兩幅圖片反映出怎樣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無盜賊”和“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跟變法的哪些條款有關?試作簡要評述。 解析 第(1)問,圖1中一車四馬的戰(zhàn)國戰(zhàn)車模型,說明秦國軍事裝備先進,戰(zhàn)斗力強。圖2中顯示的秦人的“尚武”精神明顯是實行獎勵軍功政策產生的影響。第(2)問,“山無盜賊”“怯于私斗”說明社會治安良好,這是什伍連坐制和輕罪重刑的結果,“民勇于公戰(zhàn)”則是獎勵軍功帶來的影響;評述應依據商鞅變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來作答。 答案 (1)歷史信息:秦軍裝備先進,戰(zhàn)斗力強;民風“尚武”。 原因:商鞅變法中實行軍功爵制度,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2)①什伍連坐制度、輕罪重刑的實行,形成了“山無盜賊”“怯于私斗”的局面;獎勵軍功則導致“民勇于公戰(zhàn)”。②評述:這些條款的實行,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強化了民眾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嚴刑峻法也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壓迫,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商鞅變法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1 2018 2019 學年 高考 歷史 第一 單元 變法 富國強兵 秦國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36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