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版)2018年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三)生物的進化 浙科版必修2.doc
《(浙江專版)2018年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三)生物的進化 浙科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專版)2018年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三)生物的進化 浙科版必修2.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跟蹤檢測(十三) 生物的進化 一、選擇題 1.(2013浙江會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B.同地的物種形成是漸進的物種形成方式 C.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 D.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前提條件 解析:選B 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A、C正確;異地的物種形成是漸進的物種形成方式,B錯誤;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進化的前提條件,D正確。 2.(2015浙江9月選考)假設豌豆種群由RR、Rr和rr基因型的個體組成,其中RR占25%、Rr占30%。該種群中r基因的頻率為( ) A.40% B.45% C.60% D.65% 解析:選C 種群中三種基因型的個體中,RR占25%,Rr占30%,所以rr占45%。r的基因頻率=rr基因型頻率+1/2Rr基因型頻率=45%+1/230%=60%。 3.(2015浙江9月選考)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統(tǒng)一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大猩猩和長臂猿的骨骼基本相似 B.動植物、真菌和細菌都由真核細胞構成 C.鳥的翅膀、海豚的鰭肢有相似的結構模式 D.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解析:選B 動植物和真菌都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它們的細胞結構非常相似,可以在細胞水平說明真核生物之間存在統(tǒng)一性;細菌由原核細胞構成,細胞結構與真核細胞有比較明顯的差別。 4.英國的椒花蛾身體和翅有淺灰色斑點。隨著工業(yè)發(fā)展,煤煙等污染物使該蟲棲息的樹干和墻壁變成黑色。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各工業(yè)區(qū)發(fā)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黑色椒花蛾,這種變化說明( ) A.生物自發(fā)突變的頻率很低 B.生物突變都是有害的 C.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基因突變和重組是定向的 解析:選C 黑色椒花蛾的特點使它在英國工業(yè)發(fā)達、環(huán)境污染相對較重時期更能躲避天敵,從而適應環(huán)境,說明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5.據(jù)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種突變型。將未接觸過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種到含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結果有極少數(shù)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養(yǎng)基中經(jīng)多代培養(yǎng)后,對青霉素的抗性明顯增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葡萄球菌進化的實質是其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B.青霉素的選擇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變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觸青霉素后產(chǎn)生的 解析:選B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葡萄球菌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青霉素對葡萄球菌的不定向的變異起了選擇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個體逐漸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逐漸升高,B正確;葡萄球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D錯誤。 6.樺尺蠖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將某樺尺蠖種群分成兩組,分別遷移到A、B兩個區(qū)域,A地是煤炭工業(yè)重鎮(zhèn),B地是閉塞的山區(qū),數(shù)年后抽樣調查,結果如下表。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區(qū)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A.A地S基因的頻率為89%,B地S基因的頻率為6% B.A、B兩地的樺尺蠖因長期地理障礙而屬于兩個物種 C.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D.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解析:選B 由題干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A種群內S的基因頻率=100%=89%,s的基因頻率=100%=11%,而B種群內S的基因頻率=100%=6%,而s的基因頻率=100%=94%,可見A種群內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較高,而B種群內控制淺色的s基因頻率較大,這些不同是與這兩個種群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A種群生活在污染嚴重的環(huán)境中,而B種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環(huán)境中??梢娚镞M化的實質是自然選擇使生物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但A、B種群間并不存在生殖隔離。 7.根據(jù)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觀點中正確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種只能生活在人工環(huán)境中 B.生物進化的方向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致 C.冬季來臨時植物葉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為了更好地防止凍害 D.受農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會將基因傳遞給后代 解析:選D 人工培育的新物種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雜交水稻等;基因突變具有多方向性,而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自然選擇的方向。冬季來臨時,植物體內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細胞內溶液的濃度,降低了凝固點,有利于適應寒冷環(huán)境,而不是為了適應寒冷環(huán)境。農藥處理后選擇了具有抗藥性的個體,淘汰了沒有抗藥性的個體,因此抗藥性強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的機會大大增加。 8.如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障礙,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障礙,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解析:選B 判斷是不是一個物種的標準是:兩個種群間能否隨機交配并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蝾l率不同只能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不一定產(chǎn)生生殖隔離,形成新物種。新物種的形成一般先經(jīng)過地理障礙而后產(chǎn)生生殖隔離,但經(jīng)過地理障礙不一定就產(chǎn)生生殖隔離。沒有地理障礙時,由于c和d基因庫的差別也可能產(chǎn)生生殖隔離。 9.【加試題】對于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fā)現(xiàn)幾種地雀,下列根據(jù)生物進化理論對其的解釋中,錯誤的是( ) A.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障礙達到生殖隔離,導致原始地雀物種形成現(xiàn)在條件下的地雀物種 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地雀很快進化形成不同的物種 C.這些地雀原先屬于同一雀種,從南美大陸遷來后,逐漸分布在不同的群島,出現(xiàn)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 D.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別,最終導致這些種群的基因庫變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現(xiàn)生殖隔離 解析:選B 原屬同一物種的地雀,從南美大陸遷來后,因在不同群島上生活(地理障礙),產(chǎn)生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這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由于每個島上的食物和棲息條件互不相同,自然選擇對其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別,在同一個種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來,而在另一個種群中,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由于自然選擇的不同使各個種群的基因庫變的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現(xiàn)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同一物種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物種的地雀。不過物種的進化是十分緩慢的,往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實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 10.【加試題】新物種形成最顯著的標志和生物進化的標志分別是( ) ①具有了特殊的形態(tài)結構?、诜N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劬哂辛艘欢ǖ纳砉δ堋、墚a(chǎn)生了生殖隔離 A.①② B.③④ C.④② D.①④ 解析:選C 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最顯著標志,有新物種形成一定存在生物進化。因為新物種形成過程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種群基因頻率必定發(fā)生改變。因此,生物進化的標志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生物有進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種的形成。 二、非選擇題 11.在一個海島上,一種海龜中有的腳趾是連趾(ww),有的腳趾是分趾(WW、Ww),連生的腳趾便于劃水,游泳能力強,分趾則游泳能力較弱。若開始時,連趾和分趾的基因頻率各為0.5,當海龜數(shù)量增加到島上食物不足時,連趾的海龜容易從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龜則不易獲得食物而餓死,若干萬年后,基因頻率變化成W為0.2,w為0.8。請問: (1)該種群中所有海龜所含的基因稱為該種群的________。基因頻率變化后,從理論上計算,連趾海龜占整個種群的比例為________;雜合子數(shù)量占分趾海龜數(shù)量的比例為________,由此可見,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種群個體的________,從而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根據(jù)題意,海龜是否發(fā)生了生物進化?______,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3)這種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否產(chǎn)生了新的物種?________,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龜?shù)扰佬袆游?,在此過程中,適應陸地生活的需要,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________。幼體性別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出現(xiàn)不同的比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該種群中所有海龜所含的基因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連趾海龜占整個種群的比例為:(0.8)2=64%,分趾海龜數(shù)量所占比例為:(0.2)2+20.80.2=36%,其中雜合體占32%,純合體占4%,雜合體在分趾海龜中所占的比例為8/9。(2)生物進化的標志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既然基因頻率有了變化,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3)基因頻率雖然發(fā)生了改變,由于沒有出現(xiàn)生殖隔離,因此沒有出現(xiàn)新的物種。 答案:(1)基因庫 64% 8/9 表現(xiàn)型 (2)是 種群基因頻率已經(jīng)改變 (3)沒有 雖然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但并沒有產(chǎn)生生殖隔離 (4)羊膜 生物的表現(xiàn)型是基因型和環(huán)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12.某地區(qū)從1964年開始使用殺蟲劑殺滅蚊子幼蟲,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圖是五年間蚊子幼蟲基因型頻率變化曲線。R表示殺蟲劑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據(jù)圖回答: (1)R基因的出現(xiàn)是________的結果。 (2)在RR基因型頻率達到峰值時,RS、SS基因型頻率分別為4%和1%,此時R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幾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環(huán)境條件下,RR基因型幼蟲比SS基因型幼蟲的生存適應能力________。 (4)該地區(qū)從此不再使用殺蟲劑,預測未來種群中,最終頻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新基因的出現(xiàn)是基因突變的結果。(2)RS、SS基因型頻率分別是4%和1%,則RR的基因型頻率為95%,則R的基因頻率為95%+4%2=97%。(3)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殺蟲劑后,RR基因型頻率下降,SS基因型頻率上升,說明在不使用殺蟲劑的環(huán)境條件下,RR基因型幼蟲比SS基因型幼蟲的生存適應能力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殺蟲劑,SS基因型幼蟲更能適應環(huán)境,RR基因型幼蟲不適應環(huán)境,從而使S基因頻率上升,R基因頻率下降,這樣的持續(xù)選擇作用導致SS基因型頻率最高。 答案:(1)基因突變 (2)97% (3)不再使用殺蟲劑 低 (4)SS 在不使用殺蟲劑的環(huán)境條件下,持續(xù)的選擇作用使R基因頻率越來越低-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浙江專版2018年高中生物 課時跟蹤檢測十三生物的進化 浙科版必修2 浙江 專版 2018 年高 生物 課時 跟蹤 檢測 十三 進化 浙科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38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