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周長》.doc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周長》.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周長》.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周長一、說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二、教材及學情分析“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通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著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后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里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于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2、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后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由于三年級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聯系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并學會計算。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3、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fā)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五、教學準備: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六、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一) 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并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后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 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么?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學上叫什么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周是樹葉的周長。)由此激發(fā)學生認識周長的欲望。(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置了3個活動?;顒右唬合仁亲寣W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周,感知這一周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活動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著,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里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通過短短幾分鐘描的過程, 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在你能說說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fā)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后教師總結并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周長。(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焙商m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1、設疑激趣,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我分別出示一個“”和“ ”,讓學生估一估,哪個圖形的周長長?學生們各執(zhí)己見,想法不一,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誰的答案正確呢?怎么辦?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驗證一下。師追問: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學生回答:量一量。這時學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2、小組合作測量周長。(1)明確要求。先估一估每個圖形的周長,再量一量,填寫活動記錄表。小組分工要明確,合作完成。(2)測量周長。同學們從信封中各自挑選出自己需要的測量工具,如細線、直尺,量出周長。學生可能想到:用細線繞圖形一周圍一圈,然后測量出細線的長度。用直尺把每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后把各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測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長邊2+短邊2”或“(長邊+短邊)2”。(3)匯報交流。每組選2名代表匯報,說說填寫結果,介紹測量的方法,其他小組可隨時補充,并提出不同意見。(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像“”和“ ”一些直線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出邊長,再計算出所有邊長的總和,能根據周長的含義來計算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周長,一些圖形還可以采用“變曲為直”的方法。)這樣,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方式,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動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fā)。他們不但能在操作中學會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學會操作。(4)鞏固練習。師:咱們研究了周長的計算方法,下面的圖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們的周長嗎?誰來口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結合平面圖形的特征,在計算時采用簡便算法,從而為后續(xù)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數學理念。)(四)拓展延伸,運用周長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币虼藬祵W練習的設計必須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農民伯伯要給花圃圍上籬笆,這圈籬笆有多長?媽媽的腰圍是70厘米,這條褲子媽媽穿合適嗎?這樣設計可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五)總結評價回顧這節(jié)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里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議想對他說的?教師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同學們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發(fā)現問題,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認識周長 小學 三年 級數 學說 認識 周長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52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