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表[新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陀飛輪表[新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陀飛輪表 [ 新版 ]
陀飛輪表
目錄
概述
寶璣時代
1. 陀飛輪工作原理技術分類
概述
寶璣時代
1. 陀飛輪工作原理技術分類
展開
編輯本段概述
亞伯拉罕 . 路易 . 寶璣
[1]
陀飛輪表是瑞士鐘表大師——路易 ?寶璣先生在 1795 年發(fā)明的一種鐘表調速裝
置。法文 Tourbillon( 故又稱特比龍 ) ,有“
2、漩渦”之意,是指裝有“旋轉擒縱調
速機構”的機械表,陀飛輪是音譯與意譯相結合。寶璣發(fā)明陀飛輪機構,是為了校
正地心引力對鐘表機件造成的誤差。
普通的機械表,由于受到發(fā)條松緊度、金屬疲勞以及地心引力的影響,誤差較
大 ; 陀飛輪調速器,是目前惟一可以不受這些影響,年誤差低于 1 秒,也是惟一可
以達到天文臺級的機械表結構。今天,幾乎所有的表芯原材料和關鍵零件都只能在瑞士生產(chǎn) ,完全原產(chǎn)的瑞士陀飛輪表芯,動輒百萬元以上,裝載陀飛輪機芯的機械表也一直是收藏界的寵兒,幾成貨幣的代名詞。
編輯本段寶璣時代
早期作品
3、
寶璣的早期陀飛輪表中大部分都搭載寶璣在 1795 年自己發(fā)明的擒縱——紅寶石工字輪 rubycylinder) ,人稱為“私生的” (natural) 擒縱。
迄今已知的寶璣 4 分鐘陀飛輪一共有 7 枚。除了前文提過的 No.1188( 公元
1808 年出售給西班牙親王 ) 外,還有也是 1808 年售出的 No.1297 搭載
Robin 式擒縱, 1815 年搭載恒力擒縱 (Echappement a force constante)
的 No.2483, 以及 1823 年售出的搭載 Peto crosss —detent 擒縱的
4、 No.2555,
另外還有兩枚都是搭載自己發(fā)明的擒縱,其中另一枚 No.1176 是 1809 年售出給波蘭貴族俄圣彼得堡的 Moreau 先生達成的,當時售價是
No.2483 出售的日期未曾有記錄,
Potoki 伯爵,這一筆交易是透過沙
4600 法郎。
調速原理
寶璣的專利證書和結構圖
[2]
寶璣的陀飛輪調速器原理如后 :
如果把擒縱輪、杠桿 (Lever, 即馬仔 ) 和擺輪及游絲全部置于一載臺
(carr
5、iage) ,而載臺的小齒瓣受第三輪 (the third wheel) 驅動,使載臺旋轉。置
于擺輪 (balance) 上方的第四輪被固定 (the fixed fourth wheel)
且與載臺軸桿 (carriage shift) 同心。擒縱輪的小齒瓣 (escape-wheel pinion)
與第四輪互相咬合。
因此當載臺旋轉時,擒縱輪的小齒瓣繞著被固定的第四輪轉動,如此一來造成
小齒瓣的旋轉并以正常的方式操縱了擒縱輪和擺輪 ( 附圖: 陀飛輪原理 ) 。
整個上述構造被稱為陀飛輪框架 (cage), 這些元件一起做恒定地轉
6、 (rotate constantly), 以穩(wěn)定的速率— 1 分鐘、 4 分鐘甚至 6 分鐘—轉完一整圈,那么不論表在哪一個垂直位置,此一陀飛輪調速器都以完全相同的的時間轉動一圈,這么一
來,因地心引力的位置不同,一位置產(chǎn)生的誤差將被另一位置所產(chǎn)生的相等大小之
誤差所抵消。事實上,陀飛輪并不能消除位置誤差,只是將誤差平均化,但是盡管
處于垂直的位置,陀飛輪的載臺周期是恒定的。
寶璣在 1875 年便已提出這個構想,一直到近 6 年后才制造出來,并于法蘭西共和歷 ( 大革命時期的歷法 ) 花月 (Floreal ,共和歷的第 8 月)24 日—相當于公元 1
7、801 年 4 月 14 日—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內(nèi)政部部長,說明他發(fā)明了陀飛輪調速
器,并請求給予他 10 年的專利。 1801 年 6 月 26 日,他接到專利許可證書。
后寶璣時代
卡羅素結構圖和飛行陀飛輪
寶璣開啟了陀飛輪懷表的時代,自那個時候起迄今已有兩百年之久,這一段時間,仍有不少的制表師把這個領域當作時計界的圣母峰 (Mount Everest)
時時有人去挑戰(zhàn)它,包括近代不少制表師 ( 例如旅居香港的矯大羽 ) 。
在寶璣發(fā)明陀飛輪的 99 年后,丹麥出生的 Bahne
8、Bonniksen(1859-1935)
發(fā)明了一種類似的系統(tǒng)稱為卡羅素 (karussel), 而于 1892 年獲得專利 ( 專利
號 :21421) 。
編輯本段陀飛輪工作原理
陀飛輪結構圖
[3]
寶璣的陀飛輪原理與技術持續(xù)了一百多年,一直沒有重大的變化,直到 1920
年代,德國的
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
的技術部門主任
) 發(fā)
9、
明“浮動陀飛輪”
(flying tourbillon,
或稱為“飛行陀飛輪”
) ,它是一種沒有支
架 (bridge)
陀飛輪,為的是讓陀飛輪盡可能地扁一些
(as flat as possible).
這一
種自由立式框架 (free-standing cage)
是
Albert Helwing
發(fā)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
回憶他的發(fā)明時說
: 框架的重量僅
700mg,沒有人相信它足夠
10、
有力。因此我在框架的一側也系了一條,重量是
250 克。這樣,在通往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 的入口廳展示箱內(nèi),我懸掛了這個浮
動陀飛輪裝置,這一掛就是 4 個星期,所有的批評言論通通沉寂下來 ??????
陀飛輪名表賞析
[4]
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表制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并且能夠轉動,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的旋轉,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表中“擒縱系統(tǒng)”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
11、提高走時精度。由于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jīng)把鐘表的動感藝術美發(fā)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陀飛輪表的創(chuàng)意在于,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 (Carriage) 之內(nèi),使框架圍繞
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 360 度不停的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
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chǎn)生了誤
差 ; 當擒縱機構 360 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
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目前陀飛輪一般是 1 分鐘轉 360 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
度。
陀飛輪的原理就是當鐘
12、表在垂直位置時補償?shù)匦囊Φ淖饔谩?
陀飛輪名表賞析
[5]
換句話說,當一只鐘表處于垂直位置時,由于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jié)控制器,即是其擺輪、游絲和擒縱器,會在每一下擺動時發(fā)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
如果把調節(jié)控制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周的“籠框”上,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便可以使鐘表走動時十分準確,并能夠互補誤差。
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籠框”
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 0.3 克或 0.013 盎司—
13、—相當于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 72 個精細組件組成,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制作~
編輯本段技術分類
陀飛輪的分解圖
[6]
陀飛輪手表經(jīng)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
1、第一代陀飛輪表 ( 即第一種結構— Tourbillon) 是在 1795 年由瑞士制表大師
Abraham-Louis Breguet 發(fā)明并制成的。其飛輪結構必須由“飛輪旋轉框
架” (Tourbillon ’s Carri
14、age) 和“飛輪固定支架” (Tourbillon ’s
Bridge) 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在此組合中,“擺輪夾
板” (Balance ’s Bridge) 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
輪表可以分為兩類 : 同軸式 ( 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 ); 偏心式 ( 亦
稱非同 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 。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 ( 即第二種結構— Flying Tourbillon)
是在 1927 年,
德國制表大師 Alferd Helwig 制造成功沒有“飛輪固定支架”的陀飛輪懷表,提高
了此種表運轉時的神秘感和動態(tài)藝術美。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仍須隨飛輪一起
旋轉,此第二代 飛輪表同樣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