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初中化學學科特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把握初中化學學科特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把握初中化學學科特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荔灣區(qū)廣州市南海中學化學科:劉 萍
摘要:新課程改革后化學的學科特點更加得以突現(xiàn),本人緊緊把握這些特點,在有限的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自己的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初中化學特點 提高教學效率
化學教學是研究化學教學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其中心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一門入門學科,初中化學學習的難點在于它具有“深”、“雜”、“混”的特征。所謂“深”,是指理論知識比較抽象、深奧,像分子、原子、元素、離子等化學用語由于太抽象因而學生不易把握它的內(nèi)涵、實質(zhì);所謂“雜”,是指化
2、學知識零亂,知識點太多,化學問題頭緒繁雜、難懂,因而學生理不清線索,找不到問題的突破口,學生不易學好;所謂“混”,是指對若干化學問題的區(qū)分點把握不準,如單質(zhì)化合物;純凈物混合物;學生會因為分辨不清往往將問題搞混淆。如何讓學生輕松地踏入它的門坎,是每個初中化學教師都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特點,就中學化學而言,其特點體現(xiàn)在化學課程上就是以實驗為基礎,利用化學用語學習元素化合物和化學概念、原理,并通過化學知識加強與生產(chǎn)、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新課程改革之后,化學的學科特點更加得以突現(xiàn),本人認為,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
3、性,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堅持這樣的教學方法,它使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起源于實驗又依賴于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逐步形成和發(fā)展實驗探究能力;實驗教學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它不同于化學概念的抽象和化學原理的繁雜,它能使化學現(xiàn)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快地進入興奮狀態(tài),這是該學科與其它學科所不具有的顯著特點,它的功效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為了使學生盡快進入該學科的學習,我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特點,上課
4、時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盡量多地安排學生實驗。初中生最容易被這些生動、直觀、新奇的現(xiàn)象所吸引,學生有了感性的體會更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再加上實驗探究過程中的不斷設問,可以引導學生不停地進行思考,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如我的第一堂化學課準備了這樣兩個趣味化學小實驗:一、不用筆寫字,學生們都知道,在紙上寫字必須要用筆,老師不用筆也能寫字嗎?我在黑板上貼上四張白色的濾紙(之前先用酚酞溶液在上面寫了字),提問:同學們在紙上看到有字嗎?學生回答:只有白紙,上面什么字也沒有。我叫一個學生拿起準備好的一只噴壺,內(nèi)裝無色溶液(堿液)噴向白紙,瞬間白紙上出現(xiàn)“我愛化學
5、”四個紅色的大字,學生中很多人發(fā)出叫聲,露出驚奇的神態(tài)。二、氣球不用吹、不用打氣筒也能脹大,提出問題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搖頭,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裝置,一只裝有二氧化碳氣體的錐形瓶,塞著一只連著系有氣球的玻璃管和分液漏斗的膠塞,向分液漏斗內(nèi)加入一種無色溶液后(NaOH溶液),氣球在錐形瓶中慢慢地脹大了。吹氣球,幾乎每個學生小時候都玩過的游戲,在化學老師手中只用少量無色溶液就能使氣球脹大。這類似于變魔術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就象觀看完一個魔術節(jié)目后觀眾很想知道迷底一樣,學生對這些有趣的化學實驗也會產(chǎn)生多種猜測,無形之中,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
6、隨之高漲。以后的教學中,我?guī)缀趺抗?jié)課都帶著不同的實驗儀器走進課室,學生們一看到實驗儀器,就開始興奮:“這節(jié)課又有實驗做了”、“老師,這節(jié)課做什么實驗?”、“這節(jié)課的實驗好玩嗎?”學生們就這樣帶著玩的心理,慢慢被我引入到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軌道上來。一學年的教學,學生們從對化學一無所知,連劃火柴都不會,到能使用一些常見的實驗儀器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過濾、蒸發(fā)等簡單的實驗操作,甚至檢驗和區(qū)分一些常見的物質(zhì),制取某些氣體等,無不體現(xiàn)出這門學科學習的特點。通過實驗探究的教學活動,不僅使課堂形式更活潑,也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
7、合作學習的能力,更加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體驗、理解和應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
二、通過身邊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熟悉化學
化學學科的另一個特點是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xiàn)象的權威感”。 新的化學課程突出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jīng)驗提煉學習素材,從豐富、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
8、生從中逐步認識和感受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特別是與化學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環(huán)境等內(nèi)容,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顯然已重視到這一點,從第一單元對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第二單元對空氣組分的探究、第三單元對自然界中水的探究,都是從人們身邊最熟悉又最重要的物質(zhì)開始,教材的編寫意圖非常明顯,讓學生在對我們身邊的物質(zhì)的探究過程中體會化學,接受化學基礎知識的教育,明確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例如在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時,順手拿起一張紙一撕兩半,告訴學生,撕了的紙還是紙,只不過由大張變成小張,紙還存在,接著用火柴
9、點燃其中的一小張,熄滅后紙不見了,只剩下灰燼,而灰燼不再是紙,不能在上面寫字,撕紙和燃燒紙是學生們很熟悉的兩個現(xiàn)象,從這兩個很平常的現(xiàn)象中總結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zhì)特征,學生并不感到困難,象這樣的學習既不高深又不需要什么基礎知識,學生學得很輕松。又如在第二單元講空氣污染的內(nèi)容,我結合廣州市區(qū)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灰霾天氣的現(xiàn)象,以一篇廣州日報的報道讓學生展開討論,該報道中鐘南山院士說,一個健康人的肺應該是紅色的,但若是在廣州生活了50年后,他的肺則會變成黑色的,近年廣州市的呼吸道疾病不斷上升,這些現(xiàn)象與廣州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灰霾天氣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個事實使學生震驚不已,使他們認識到空氣污染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
10、第三單元的水污染,我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珠江的美麗圖片,接著又放一些化工廠排放污水的圖片,邊放邊告訴學生,近年廣州市組織的橫渡珠江活動,都是由廣州市政府牽頭組織的,但廣州市市長也只能向市民承諾,在規(guī)定的日期內(nèi)珠江可以游泳,其余時間則不要隨意游,原因是珠江的污染嚴重,如今的廣州守著珠江沒水喝,全市人民的飲水只能從北江、西江引來。如何凈化我們的母親河,使廣州市民天天都能暢游珠江?接到這些提問,學生們都會對這些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的問題做些簡單的思考,趁機要求學生們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隨手關燈、洗澡時間不要太長、盡可能不用塑料袋等。有了這樣的開頭,后面對水的凈化和愛護水資源的教學,就變得很主動
11、,無論是動手操作,還是接受知識,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求知欲望。
三、用微粒的觀念學習化學,理解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zhì)
化學學科的第三個特征是物質(zhì)的微粒性,微觀世界看不見也摸不著,顯得十分抽象,給學生的理解帶來極大困難,但宏觀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取決于微觀結構,必須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微觀粒子的概念,因為這個概念的形成,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微觀的本質(zhì)來認識宏觀變化的思維方式,更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中大量出現(xiàn)微觀粒子的圖片、擬人化的卡通,使抽象、深奧的難點內(nèi)容變得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可以讓初次接觸到微觀粒子的初中生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他們的理解和掌握。近年來廣州市中考題中不斷出現(xiàn)這類題型也
12、為我們的初中化學教學提出要求:學生能對宏觀現(xiàn)象進行微觀解釋,要具備一定的微粒觀來認識化學變化。
2007年中考:飽和氯化鈉溶液中,存在的微小粒子是 。
2009年中考:碘是紫黑色晶體,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紅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質(zhì)是 ,溶劑是 ;
(2)甲、乙、丙三個同學分別畫出下面的示意圖,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沒有畫出)。
乙
甲
丙
碘分子孫 子
① 如果乙同學的示意圖符合事實,應該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② 根據(jù)你
13、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填甲、乙、丙)的示意圖符合事實。
2010年中考:將鋁絲浸入CuSO4溶液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結合現(xiàn)象分析,溶液中減少的離子是 ,增加的離子是
為幫助學生確立物質(zhì)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組構成,并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更好地理解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原有材料如圖片、模型等。例如初三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2《分子和原子》中掃描隧道顯微鏡和苯分子、硅原子的圖片,不僅證實了分子、原子的存在,也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第四單元課題1《原子的
14、構成》通過閱讀圖4-1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取有關原子的信息: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構成;核外電子是繞核做高速旋轉運動;原子核居原子中心且體積很小等。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反應》通過圖10-1中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微觀示意圖揭示出中和反應的本質(zhì)是:H+ + OH- ==H2O ,引導學生建立起化學反應的微粒觀,又反過來理解酸為什么會有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是因為酸的溶液中均含有H+的結果。
更多時侯則是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進行動畫演示,那樣收到的效果更好,例如在第三單元《水的組成》水通電產(chǎn)生氫氣和氧氣的教學中,為把微觀的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真實情景展現(xiàn)出來,先做實驗證
15、實水通電產(chǎn)生氫氣和氧氣,后通過一個動畫演示這個變化的微觀過程:水分子先拆分成氫原子氧原子,每兩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每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形象逼真,學生很快就能接受物質(zhì)在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本質(zhì)——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又如在講木炭的吸附作用,先是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都看到紅墨水的紅顏色消失了,單從表面上看學生以為是發(fā)生了化學變化,接著觀看木炭的形成及吸附紅墨水顏色的動畫,一粒粒紅色微粒鉆進木炭的小孔中,學生立即明白吸附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還有離子的形成……對于學生不能具體感覺到的微觀知識,借助多媒體,可以讓其具體化、形象化而使學生更易接受。
借助各種不同的手段,使困擾初中生
16、學習化學的一個最大難題得以化解,最大的一個學習障礙得以跨躍,學生不僅輕松解決難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不斷訓練。物質(zhì)的微粒性概念得到鞏固,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突破化學用語的難點,使學生輕松學習化學
化學學科的第四個特行征是它具有自己特定的學科語言,它在研究物質(zhì)組成和變化的規(guī)律的同時,還要用其特定的學科語言進行描述。利用化學用語來學習元素化合物、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并能用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解釋生產(chǎn)、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化學用語往往又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難點,例如:元素、化合價、分子、原子等,因其抽象
17、、微觀而難以理解,因此,化學用語的教學在初中階段,顯得非常重要。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為突破這個難點,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是歸納法,歸納法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能將零碎的化學知識、復雜的化學原理、不同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簡單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初中化學為例,新教材為了弱化學科的難度,特地將各重難點知識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節(jié)中,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應該理解教材的用意,但是面對紛繁細致的物質(zhì),縱多的化學用語,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混亂的現(xiàn)象,需要老師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為學生的理解記憶打下良
18、好的基礎,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善于為學生歸納總結,對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漁”后,學生也因為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使化學用語這個難點得以突破,在以后的學習中輕松了很多。
例上冊第四單元《物質(zhì)構成的奧秘》中,集中了元素、原子、離子、元素化合價等較多的化學用語,特別是這些化學用語的表示均與化學符號和數(shù)字有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對化學符號周圍的數(shù)字因位置不同而表示何種意義混洧不清,我在進行單元復習時就將化學符號周圍可能出現(xiàn)的數(shù)字情況全部歸類,讓學生通過對比,來掌握化學符號周圍不同位置數(shù)字所代表的不同意義:
(1) 化學符號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微粒個數(shù),只有微觀意義。
2N2——表
19、示2個氮分子;
2N——表示2個氮原子;
2OH-——表示2個氫氧根離子;
(2) 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原子團)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該元素原子(原子團)在一個分子構成中的個數(shù),只有微觀意義。
H2O2——表示一個過氧化氫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3) 化學符號右上角的數(shù)字,首先表示該符號是離子,其次表示該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
Fe2+——表示一個亞鐵離子,一個亞鐵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
(4) 化學符號正上方的數(shù)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
+2
Ca ——表示在化合物中鈣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20、
經(jīng)過這樣的歸納、對比,學生大多數(shù)能區(qū)別各種不同位置數(shù)字所表示的不同意義,順利掌握幾種不同符號所表示的意義。
又如在學習第八單元置換反應的概念后,緊抓住置換反應的判斷主要是看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的特點,立即為學生歸納出初中化學學習中最常見的三種置換反應的類型,特別是第3類,雖然在第六單元學習過,但當時并末告知學生該反應的類型,在這里可以通過學生回憶歸納出來,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
置換反應的常見類型:
1、活潑金屬與酸的反應:
Fe + H2SO4===FeSO4 + H2↑
2、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Fe + CuSO4 == FeSO4+ Cu
3、單質(zhì)還原劑與
21、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
H2+CuO ====H2O + Cu
高溫
C+ 2CuO ====CO2 ↑ + 2Cu
化學學科的長于歸納,不僅體現(xiàn)在單元的教學中,在綜合復習的過程中用得更多,無論是在期末復習還是中考復習,我都常用這種方法為學生減輕負擔。
新課程理念下比較重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如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類比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猶其對新入門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一種“先入為主”的學習心理,對第一次觸及到的知識,接受得最牢固、印象最深刻。在這樣的形式下,把握化學學科的特點,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yǎng),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化學現(xiàn)象、化學理論和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勇于懷疑、敢于批判和善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以及積極向上、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質(zhì),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就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1、《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
2、《怎樣學好初中化學》 寧潛濟
3、《化學教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