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 名詞解釋.doc
《教育理論 名詞解釋.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育理論 名詞解釋.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理論 專項訓練(名詞解釋) 1.教育:廣義的教育,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響,促使他們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教育制度: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tǒng),規(guī)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義務教育:根據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4.普通教育: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 5.職業(yè)教育:以就業(yè)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yè)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 6.遺傳:由基因的傳遞,使后代獲得親代的特征的現象。 7.全民教育:對社會全體民眾所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讓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并使中青年脫盲。 8.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的發(fā)展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9.學習動機: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又稱“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10.普雷馬克原理:用來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是指用高頻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 11.教育學: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教育活動產生、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教育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12.教育: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中、有目的培養(yǎng)人才的活動。 13.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念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14.直觀: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得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征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 15.教育措施:教育活動的實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等。 16.服從:是指在權威的命令、社會輿論或集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17.學校: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于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的要求,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通的組織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就是由許許多多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機構來實施的。 18.學校文化: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的共同體,如教育和管理觀念、歷史傳統(tǒng)、行為規(guī)范、人際關系、風俗習慣、教育環(huán)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體現出來的學校校風和學校精神。 19.學校精神文化:以人或人際關系為基礎構成的文化形態(tài),包括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 20.學校物質文化:由學校物質環(huán)境所構成的一種文化。 21.學校制度文化:由學校中的規(guī)范所構成的一種文化。不同的規(guī)范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和態(tài)度,因而構成不同的文化。 22.學校管理:學校管理同其他領域的管理一樣,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對象三個基本因素構成的。學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學校的正副校長以及各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員,學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學校的組織機構和規(guī)章制度。學校的管理對象是指學校的人、財、物、事(工作)、信息、時間和空間等,他們是學校管理活動的客體或被管理者。溝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只要在溝通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遇到干擾,使信息傳遞受阻或造成差錯,就算不上溝通。 23.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任務,由政府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guī)劃的指導性文件。 24.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tǒng)一。 25.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按固定的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統(tǒng)一教學的組織形式。 26. 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作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革馬利翁效應。 27.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教育目標,依照科學的方法程序,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及其參與者進行價值判斷,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28.教師資格:凡志愿從事教師職業(yè),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guī)定的教師條件或標準,并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督處熧Y格條件》規(guī)定,依照教師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喪失教師資格的,他將不能重新取得教師資格。 29.教師培訓:專門教育機構為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對在職教師進行的一種繼續(xù)教育。 30.教師考核: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依法對教師進行的考察和評價。 31.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它包括學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信念等。學習需要也稱為學習驅力。 32.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yǎng)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與規(guī)格要求。 33.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是以涂爾干為代表,認為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的要求來決定,認為個人的一切發(fā)展都依賴于社會,教育質量規(guī)格只能以社會的需要來規(guī)定。 34.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是以盧梭為代表,其觀點強調人的自我發(fā)展,認為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教育的職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響地得到完善和發(fā)展,所以應當依據個人發(fā)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 35.德育:教育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 36.智育:是教育者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育情境以提升教育對象智慧水平為目標的教育。 37.體育:以發(fā)展體能,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廣義的體育是指所有能夠增進人的身體素質及活動技能的活動;狹義的體育是指在學校教育中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體質、體能、體魄提高的教育活動。 38.美育: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立美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以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39.意義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與機械學習相對的概念,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建立實質性的和非人為的聯系。 40.系統(tǒng)脫敏: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huán)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fā)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fā)生敏感反應。 41.學科課程: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主要內容,組成不同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們的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 42.活動課程:一系列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學生通過活動學習,獲得經驗,培養(yǎng)興趣,解決問題,發(fā)展能力。 43.教學計劃: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44.教學大綱: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它規(guī)定學科的教材范圍、教材體系、教學進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45.教科書:簡稱課本,是根據教學大綱系統(tǒng)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46.課程設計:對于課程的各個方面做出的計劃與安排。 47.任務分析:指工作分析者借助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基本的工作分析方法與工具),對整個崗位的各種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分解,尋找出構成整個崗位工作的各種要素及其關系。 48.發(fā)現學習:指教學過程中,從兒童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在教師引導下,圍繞一定的問題,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進行的思維活動,親自探究和主動發(fā)現有關知識,從而產生新的領悟,得出相應的結論的學習方法。 49.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的主觀估計。 50.教學模式:指以某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教學活動的各個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度整合而成的,比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實踐形式。 51.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內部轉化,有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52.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方向。 53.啟發(fā)性原則: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54.系統(tǒng)性原則: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xù)、連貫、有系統(tǒng)地進行。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55.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這種理論認為,即便人的行為沒有對自己產生強化,但由于人對行為結果所能帶來的功效產生期望,可能會主動地進行那一活動。 56.量力性原則:指教學活動中要適合學生發(fā)展水平,防止教學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 57.感覺適應:指由于相同刺激持續(xù)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依據。 58.因材施教: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59.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60.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啟發(fā)性問題,通過口頭形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 61.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fā)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fā)、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 62.暗示教學法:采取與傳統(tǒng)教學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課如同游戲、表演。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是廣泛利用環(huán)境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與感情統(tǒng)一,有意識功能和無意識功能統(tǒng)一,尤其是調動和發(fā)掘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使學生在愉快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信息。 63.課外活動:是指學校根據學生的意愿,在課堂教學之外利用課余時間為其組織的多種教育活動,長期使學生得到主動、生動活潑的發(fā)展。 64.陶冶教育: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教育意義的情景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的一種方法。 65.學校咨詢與輔導:是指學校工作者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困難以及對有關的心理和行為障礙進行診斷矯治的過程。 66.心理健康輔導:指學校咨詢工作都通過課程方式,為學生提供心理上的輔導和幫助,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67.信度:又稱可信度,指測驗結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測試儀分數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68.效度:也稱測驗的有效性,指一次測驗能測到預先想測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 69.相對評價: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成果在集體分布中所占的相對位置的評價,體現了以學習者所屬的集體內的位置為中心的評價方法。 70.絕對評價:以目標為基準、對學生學習成果達成的實際狀況進行的評價,如優(yōu)、良、中、差。 71.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72.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 73.問卷調查:是一種書面調查方法,是通過發(fā)放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以了解被訪者的意見和看法的研究方法。 74.實驗法:設計某種新措施,然后用于實踐中,考察其實際效果的研究方法,它有一種實施過程:提出假設;選擇實際實驗對象;控制無關因素;推行研究新計劃;對比前后測驗成績,檢驗假設。 75.班級:指將年齡相近,知識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學習任務的學生編成有固定人數的學生群體。 76.班主任:受學校委托,按照學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級的教育目標全面負責和主持一個教學班各項具體工作的教師。 77.班集體:指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積極分子骨干,正確的輿論和優(yōu)良班風,良好的民主氛圍的班級。 78.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guī)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79.教育規(guī)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wěn)定性、重復性。 80.理性知識:反映的是活動的本質特征與外在聯系,包括概念和命題兩種形式。 81.實驗研究法:是根據研究的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方式探究、驗證所研究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82.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地說,學校教育就是專門的育人活動。 83.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 84.個別化教學: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85.全面發(fā)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而實施的教育,它由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構成。各“育”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依存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 86.個人全面發(fā)展: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和發(fā)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并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fā)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fā)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tǒng)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tǒng)一,生存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fā)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fā)展。 87.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要求所達到的一種較高水平狀態(tài),是傳統(tǒng)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在內的教育整體轉換運動。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 88.決策:在可供選擇的多個方案中選擇出最佳方案的行為。 89.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90.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91.氣質:指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 92.記憶: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zhèn)€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來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93.表象:當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 94.想象:指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95.注意: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 96.注意的分配:個體在同一時間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 97.發(fā)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指從已有的信息出發(fā),沿著不同方向探索思考,通過重新組織自己記憶中的知識經驗,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多樣性答案的思維形式。 98.集中思維:又稱求同思維,指從已有的信息出發(fā),根據自己熟悉的知識經驗,遵循邏輯規(guī)則獲得問題最佳的單一答案的思維形式。 99.創(chuàng)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征。 100.性格: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并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 THANKS !!!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策劃案計劃書,學習課件等等 打造全網一站式需求 歡迎您的下載,資料僅供參考 -可編輯修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教育理論 名詞解釋 教育 理論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15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