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介紹》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達嶺長城介紹(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簡介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八達嶺長城,可以看到腳下的長城依山就勢,蜿蜒起伏,如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在綿綿山嶺上翻滾爬動,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令人嘆止。 八達嶺長城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 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長城之一。這里是長城 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 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 原為隘口,后建關城。明隆慶三1569年至萬歷十 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兩側的 山上建起邊城、梢墻、擋馬墻等,后來逐漸增建為長城,并修筑敵樓、墩臺。 城墻:八達嶺長城城墻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墻頂寬闊平坦,青龍橋一
2、帶,山陡坡險,墻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墻兩側用花崗巖石條包砌,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墻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墻頂兩邊有磚砌矮墻,外側叫雉堞或垛墻,內(nèi)側叫宇墻或女兒墻。垛墻為迎敵面,墻高1.7-2米,便于掩護人體。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臺堡的距離根據(jù)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敵樓: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敵樓: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墻臺,也有上、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墻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下兩層的
3、敵臺,墩臺又稱烽火臺。墩臺高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臺階,以繩梯上下;每臺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御網(wǎng)。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guī)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戰(zhàn)臺:修筑于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層之分,規(guī)模大小不一。內(nèi)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zhàn)略物資,作用大于敵樓。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戰(zhàn)臺設施,既這種戰(zhàn)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jù)守,可出擊,又可據(jù)守,并可與長城上的城并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等軍事設臺、敵臺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wǎng),成密集的火力網(wǎng),大大地增強作戰(zhàn)威大大地增強作戰(zhàn)威力,有效地阻擊敵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騎進攻,在軍事防御上起著十分重要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用。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