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來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青島版(三年級起點).doc
《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來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青島版(三年級起點).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來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青島版(三年級起點).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來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青島版(三年級起點)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書刊、測量、觀察等活動進行探究學習,并能對記錄結果進行分析與整理。 2.通過分析與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及其原因,意識到大自然的變化蘊涵著豐富的科學信息,使學生產生探究自然、獲取信息的好奇心和愿望;學會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3.了解年輪帶給我們的各種信息;知道大自然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給人類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 二、教學重點: 了解年輪帶給我們的各種信息;知道大自然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給人類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 三、教學過程: (一)欣賞美麗的大自然,引出研究的內容 1.欣賞圖片。 (多媒體播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發(fā)言) 2.提出問題。 (定格于一張有清晰年輪的圖片)除了美麗,大自然中還蘊涵著許多令人驚嘆的科學信息。(板書課題:20、來自大自然的信息) 同學們想了解樹木年輪所蘊含的信息嗎? 樹木的年輪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科學信息呢? 3.引導學生進行猜測。 (出示一個樹墩)誰能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自由匯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你能說出你這樣猜測的根據嗎 ? (學生自由回答) 4.小結。 樹的年輪不僅可用來計算樹木的年齡,還可以了解樹木生長所經歷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如光照、氣溫、降雨量及礦質營養(yǎng)的供應等。年輪的研究已成為科學家研究大自然的一個重要領域。通過研究年輪,人們不僅可以測知過去發(fā)生的地震、火山爆發(fā)和氣候變化,而且還可以測定許多事物發(fā)生的年代,推斷未來事物的變化。 同學們想不想親自研究樹木的年輪,來推測它的信息呢? (二)進行樹木年輪的研究活動 1.制定研究方法。 你們準備研究什么內容?怎樣去研究?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 請小組長來領取研究的所需材料。 (教師準備的材料應有:樹墩,直尺,鉛筆,放大鏡,樹木年輪的研究記錄單,研究提示單等) 研究提示 ●以年輪髓心為原點,以東西和南北方向為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從外向里逐個數清年輪圈數,并記錄。 ●測量每個方向生長輪距髓心的距離。 樹木年輪的研究記錄 年輪的圈數 年輪最外層距髓心的距離 年輪的完整程度(是否有缺損) 年輪顏色的深淺 年輪的疏密度 …… 研究時還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學生匯報) 現在,請各組同學先分好工,然后再開始研究,同學之間要注意配合好,要認真、細心,還要有耐心。待會兒,每個同學都要對自己的表現做一個公正的評價。 2.學生分組進行研究。 (在學生進行研究時,教師要深入到每一組,參與、協助搞研究,并指導學生填寫好研究記錄表) 3.學生匯報與交流。 (簡單評價學生的研究情況) 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 (學生上臺展示記錄表) 通過研究,同學們發(fā)現了很多現象也得到了很多數據。現在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研究情況進行分析,看能從中得出什么樣的信息。 4.學生分析研究數據。 通過分析,你們得到了什么樣的信息? (學生匯報分析結果) 5.小結。 根據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樹木的年齡,從年輪的寬窄,了解樹木的經歷以及樹木與當時當地環(huán)境氣候的關系,還有偏心的年輪,那就說明樹木兩面的環(huán)境不同,通常在北半球朝南的一面較朝北的一面溫暖,所以朝南的一面年輪較寬…… 6.了解來自大自然的其他信息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獲知很多來自大自然的信息,同學們還知道從哪里也可以得到信息? (學生自由發(fā)言) (多媒體播放圖片)①植物能告訴我們地下礦藏;②地震前大自然有前兆;③燕子低飛告訴我們要下雨;④化石告訴我們地殼的變化…… (內容不應局限于以上幾點,可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來談) (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 大自然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向人類傳遞信息,有興趣的同學課下仔細觀察樹冠的外形,看能否判斷出樹木生長的環(huán)境,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1教學反思 教科版 本節(jié)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jié)內容。原教材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白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fā)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對于這類構建科學概念的內容,教師稍有不慎,學生就變成填壓器,課堂成了說教課。為此在幾次試教中,我努力讓學生擁有課堂主動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情境,其中體會很深。 一、經驗是個寶。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何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而學生原有的經驗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合理巧妙地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輔助教學。 原教材安排的第一個實驗是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征,再將其混合,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后總結歸納出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從而構建形成物理變化的概念。第一次教學設計以教材的編排為基點,可試教之后,發(fā)現寶貴的四十分鐘打折了,時間遠遠不夠,聽課老師也指出這一實驗早在三年級下冊學生已經操作過,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是否該借學生的經驗來直接進入主題,由老師來演示幫助學生回憶分析。 同樣第二個實驗——白糖加熱,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關白糖的特點也是一清二楚,但對于白糖加熱后會有怎樣的變化,是個未知數,為此,讓學生的已知經驗與課堂知識產生沖突,產生探究區(qū)域,從而引領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提問是座橋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教師利用問題來誘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產生問題與老師在引導中拋出的問題交相輝映,構成了我們科學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提問是一座連接學生與教材的橋梁,更是一座連接學生與科學寶殿的橋梁,為此教師提問時應該做到:問點準確、難度適宜、時機得當、問法靈活。 幾次試教之所以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我提的問題沒有到位。 記得一次試教,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加熱后的“白糖”與未加熱的白糖不一樣時,我是這樣問的:“同學們,你們認為湯勺里的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白糖”,這時,我又追問:“你看它和原來的白糖會一樣嗎?”學生又說:“這是黑色的糖?!贝藭r,我有些著急了,要不現場來驗證,于是我又請學生取水、取黑色物質,看是否會溶解。結果讓我大跌眼鏡,“老師我發(fā)現它溶解了!”(其實那是加熱到黃色糊狀時)最后還是由我糾正事實,直接告訴學生那已經不是白糖了,已經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是化學變化。學生就這樣糊里糊涂地上完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后來反復琢磨試教,將這里的提問重新設計,問題的方向與要求更明確,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收效果然很不錯?!巴瑢W們,請你仔細觀察比較加熱后的物質和原來袋子里的白糖,你覺得它們一樣嗎?”學生馬上就說出“不一樣”,“哪兒不一樣?”我接著追問:“你認為這還是白糖嗎?”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告訴我“不是?!边@不正是我想要的嗎?這不就能水到渠成地歸納總結出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構建化學變化的概念了嗎? 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在課堂上,一個有難度但有又讓人能嘗到果實、足以引發(fā)探究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問題”。最后“火眼金睛”一欄,學生判斷“食鹽溶解”是什么變化。可以說,課堂是流動的、有生命的。學生的思維在這里得到鍛煉,科學概念在這里得到鞏固,科學知識在這里得到延伸。一個學生說是物理變化,理由有板有眼,而另一個說是化學變化,看似也是有理有據。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正當學生不可開交之時,老師順勢列舉事實,并組織學生課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三、設計要合理 (一)實驗記錄單的設計 白糖加熱實驗是關鍵,可實驗記錄單設計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實驗操作的效果及作用。 第一次 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后的變化 狀態(tài) 顏色 氣味 其它 學生記錄中,我發(fā)現第一欄顯得幼稚,學生都已知道,沒必要浪費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完全可以由學生說完之后,老師課件呈現,而記錄單上則可事先打印好,從而引導學生更多關注白糖加熱的變化。 第二次 加熱白糖實驗記錄表 白糖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后 形態(tài)(固體、液體、氣體) 固體 顏色 無色 形狀 顆粒狀 氣味 無味 其它 這一次填寫記錄單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學生們直奔主題,方向明確,但又出現新的問題,匯報中,善于觀察的同學有著新的發(fā)現,有人說“冷卻之后,糊狀的物質馬上變成塊狀?!币灿腥苏f“我發(fā)現湯勺的下面有黑乎乎的東西?!边@都是珍貴的課堂資源,我們應有意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為此,我又多設計一欄“新的發(fā)現”。 第三次 加熱白糖實驗記錄表 白糖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后 形態(tài)(固體、液體、氣體) 固體 顏色 無色 形狀 顆粒狀 氣味 無味 其它 新的發(fā)現 (二)教材的處理設計 本節(jié)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實驗,在實驗中觀察物質的變化,分析歸納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建立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課堂一開始由直觀有趣的白糖加熱實驗亮相,這樣設計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避免試教中出現學生好奇實驗材料,甚至悄悄玩材料。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一心一意玩的,不知不覺地認識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變化的概念。同時,我對教材中的編排順序有些不同的看法,因為在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學生解釋后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和混淆,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并且,由于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fā)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于概念的理解。 所以我把化學概念初步形成之后,再引到物理變化。試教中方案很多,唯獨這一種既自然又直觀。由問題——演示——比較——發(fā)現——形成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后,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設計判斷、舉例,加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接著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鑒別。 最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于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fā)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地區(qū)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了解孩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為教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試教之后心中的疑惑: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學習,讓小學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僅憑借教材中混合物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來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青島版三年級起點 2019 2020 六年級 科學 下冊 來自 大自然 信息 教案 青島 三年級 起點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552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