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教學設計7 蘇教版.doc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教學設計7 蘇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教學設計7 蘇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教學設計7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抓住關鍵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體會他們舍生忘死、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zhì)。 教學重、難點: 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體會他們舍生忘死、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zhì)。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略 一、 導入新課 1、 板書:傳說。講解:“傳說”是指民間流傳下來的關于某人某事的論述和評價。比如《魯班小學藝》,就是講木工祖師魯班到終南山學藝的故事。接著提問: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哪一方面的傳說呢?(板書:日月潭的)(領讀“潭”,tan) 2、 介紹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臺灣省中部南頭縣魚池鄉(xiāng),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島,將湖分為兩半。北面為日潭,南面為月潭,因為輪廓近似太陽和月亮 而得名。周圍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環(huán)抱,樹木蔥蘢(板書:蔥蘢 注上拼音cong long ,并另領讀)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qū),也是旅游和療養(yǎng)的勝地。 二、 初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 日月潭的傳說中兩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叫什么名字?(大尖山哥和水社姐) 2、 他倆為什么做了什么好事?(不為艱難,不怕犧牲,降服惡龍,拯救日月,使人們重見光明)(領讀“拯”zhěng,理解“拯”,就的意思) 3、 這篇課文哪一部分寫的是關于日月潭的傳說?(第2—5自然段) 4、 想一想,說說課文各段一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及其美麗的自然景色。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日月潭的傳說。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名字的由來。 三、 教學生字新詞 1、 默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蔥蘢 漆黑一團 水性 一籌莫展 縱身一躍 2、 對照拼音讀生字給同座聽,互相檢查讀音是否準確。(學生讀,并互相檢查后老師抽查)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這些生長字的字形?(組織學生介紹,選擇有創(chuàng)見的方法予以表揚) 3、 用鋼筆描紅。 四、 精讀課文第一段。 1、 指名讀第一段。 (1) 這一段共3句話,第1、2兩句分別告訴了我們哪些內(nèi)容? ①日月潭的地理位置;②日月潭美麗的自然景色)結(jié)合課文中第一與第四幅圖理解 “青山環(huán)抱、樹木蔥蘢”。 (2) 教者指出第3句“說起日月潭,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起引下文的作用。 (3) 指名讀全段。 五、 作業(yè) 1、 朗讀課文。 2、 完成課后第三題。(讀一讀,在抄寫,注意“起、商、危、越”等字的寫法) 3、 課后朗讀課 文兩遍,聯(lián)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引導觀察。提問:這是什么山?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日月潭,走進這個動人的傳說。 齊讀課文 看看老百姓眼中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什么樣的人? 他們到底為老百姓做了一件什么事? 為什么要降服惡龍? 學習第3、4自然段 他們是如何降服惡龍、拯救日月的?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思考:為了降服惡龍、拯救日月,人們想出了哪些辦法? 可哪去找水性特別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呢?就在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誰挺身而出要去降服惡龍? 理解:一籌莫展 挺身而出表現(xiàn)了他們什么樣的精神? 小結(jié):挺身而出表現(xiàn)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勇敢無畏、見義勇為的精神。 課件出示句子,齊讀感悟句子 齊讀第四自然段 大尖哥和水社姐怎么拿到金斧頭和金剪刀的?把句子畫下來 課件出示介紹阿里山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境理解:翻山越嶺 披荊斬棘 出示荊棘圖片 抓住關鍵詞語,調(diào)動學生想象補白 課件出示 老師提供一個情境,請你發(fā)揮想象,補充完整 ,或者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自己想象寫句子 為了早點拿到金斧頭和金剪刀,他倆夜以繼日的趕路。四周漆黑一片,能夠照亮他們的只有兩支火把,崇山峻嶺山高路險,有一次,突然而來的風雨熄滅了他們的火把, ?!∫宦飞希麄儦v盡千辛萬苦,累了就 ,餓了就 ,渴了就 。 再讀感悟 金斧頭和金剪刀拿到了,接下來他們就要去干什么?請大家讀讀有關語句。 課件出示 回到潭邊,他倆又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兩條惡龍激戰(zhàn)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頭砍死了它們,水社姐用金剪刀剪開了龍肚子,救出了太陽和月亮,人們重又見到了光明。 引導聯(lián)系語境理解句子 小結(jié):最后降服惡龍,救出了日月,而兩位年輕人卻化作了青山,永遠守衛(wèi)在潭的兩邊,這就是日月潭的傳說,日月潭的來歷。 課件出示引導復述課文 再次領略文章的精彩部分,在讀3、4自然段 三、拓展練習 1、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傳說故事 2、對傳說這樣的文學樣式做簡單介紹 四、作業(yè) 給家人講講日月潭的傳說 附送: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學設計 語文S版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會寫“鐵、溝、推、脈、滑、跌、敲、密、撒、演、播、嘗、乳”等13個生字,會認“淅、瀝、篷、叮、溝、蹄、乳”等7個生字,掌握“鐵皮、你推我擠、葉脈、滑下來、跌下來、敲響”等13個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感受春雨的美好、無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雨、熱愛春天、熱愛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結(jié)合想象體會這個美妙的聲音世界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重點語句的意思 教具、學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交流資料 1.提問: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季)對,春姐姐來了,她給我們帶來了最美的禮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 2.揭示課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 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2.讓學生自由讀文,畫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指名分段讀文,學生評議讀書情況。 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三、學習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并糾正生字讀音。 2.指導學生說出識字方法,互相交流。 3.組詞。注意引導學生區(qū)別形近字或同音字。 四、觀察字形 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營造氛圍 同學們,你們聽到過春雨的歌聲嗎?你能學一下春雨的聲音嗎?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本冊教材的第一篇課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學生齊讀課題) 二、探討交流 理解感悟 這場雨已經(jīng)下了很久了,我們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吧!同學們小聲讀一讀課文,說說春雨美嗎?美在哪里?可以邊讀邊想邊畫,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交流: (一)春雨的聲音美。 提問:哪些自然段寫了雨的聲音?(2-5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都寫雨的聲音,聽雨的地點有什么不同? 1.屋前聽雨(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說說聽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聲音的詞,體會小雨滴發(fā)出聲音的不同:“淅淅瀝瀝”“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嘩啦嘩啦”。 (3)抓住“推、擠”這兩個用得好的詞,感受小雨滴的歡快,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林中聽雨聲音美(3-5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寫雨的聲音,這句話也寫雨的聲音,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呢?(體會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處) (二)春雨的形象美。聽雨讓我們感受到聲音美,看雨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請大家繼續(xù)匯報。 (三)春雨的精神美 1.讓學生自由讀句子,說說帶點的詞一般都用于哪些事物,這樣擬人寫法的好處是什么。 2.小結(jié):春雨給人們帶來了好心情,催發(fā)春芽,給樹木花草澆水,壯大河流,滋潤萬物,所以說春雨無私,品質(zhì)美好。 學習最后一段,你能體會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說說你怎么來表達你的喜愛之情。 三、感情朗讀 四、總結(jié)全文總結(jié)寫法 文章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聲音的世界,多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在寫了春雨的聲音美的同時,還寫出了春雨的形象之美、精神之美,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寫出這么精彩的文章呢?讀一讀課后的“指南針”,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聲音美 淅淅瀝瀝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熱愛春雨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熱愛春天 形象美 細細的 密密的 隨風飄灑 熱愛大自然 精神美 催發(fā)春芽 滋潤萬物 品質(zhì)美好 教學反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日月潭的傳說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日月潭的傳說教學設計7 蘇教版 2019 三年級 語文 下冊 日月潭 傳說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563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