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高考數(shù)學復習:第七章 :第五節(jié)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演練知能檢測》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編高考數(shù)學復習:第七章 :第五節(jié)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演練知能檢測(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新編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第五節(jié)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
[全盤鞏固]
1.設l、m、n均為直線,其中m、n在平面α內,則“l(fā)⊥α”是“l(fā)⊥m且l⊥n”的(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解析:選A 當l⊥α時,l⊥m且l⊥n;但當l⊥m,l⊥n時,若m、n不是相交直線,則得不到l⊥α.即“l(fā)⊥α”是“l(fā)⊥m且l⊥n”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已知直線l垂直于直線AB和AC,直線m垂直于直線BC和AC,則直線l,m的位置關系是( )
A.平行 B.異面 C.相交 D.垂
2、直
解析:選A 因為直線l垂直于直線AB和AC,所以l垂直于平面ABC或點A、B、C所在的直線,同理,直線m垂直于平面ABC或點A、B、C所在的直線,根據(jù)線面或線線垂直的性質定理得l∥m.
3.已知P為△ABC所在平面外的一點,則點P在此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射影是△ABC垂心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
A.PA=PB=PC
B.PA⊥BC,PB⊥AC
C.點P到△ABC三邊所在直線的距離相等
D.平面PAB、平面PBC、平面PAC與△ABC所在的平面所成的角相等
解析:選B 條件A為外心的充分必要條件,條件C、D為內心的充分必要條件.
4.α,β為不重合的平面,m,n為不重合的直線
3、,則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若α⊥β,α∩β=n,m⊥n,則m⊥α
B.若m?α,n?β,m⊥n,則n⊥α
C.若n⊥α,n⊥β,m⊥β,則m⊥α
D.若m∥α,n∥β,m⊥n,則α⊥β
解析:選C 與α、β兩垂直相交平面的交線垂直的直線m,可與α平行或相交,故A錯;對B,存在n∥α的情況,故B錯;對D,存在α∥β的情況,故D錯;由n⊥α,n⊥β,可知α∥β,又m⊥β,所以m⊥α,故C正確.
5.如圖所示,在立體圖形D-ABC中,若AB=CB,AD=CD,E是AC的中點,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平面ABC⊥平面ABD[來源:]
B.平面ABD⊥平面BDC
C
4、.平面ABC⊥平面BDE,且平面ADC⊥平面BDE
D.平面ABC⊥平面ADC,且平面ADC⊥平面BDE
解析:選C 因為AB=CB,且E是AC的中點.
所以BE⊥AC,同理有DE⊥AC.
而BE∩DE=E,BE?平面BDE,DE?平面BDE,所以AC⊥平面BDE.
因為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DE.
又因為AC?平面ADC,
所以平面ADC⊥平面BDE.
6.如圖,正三角形PAD所在平面與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O為正方形ABCD的中心,M為正方形ABCD內一點,且滿足MP=MC,則點M的軌跡為( )
解析:
選A 取AD的中點E,
5、連接PE,PC,CE.
由PE⊥AD知,PE⊥平面ABCD,
從而平面PEC⊥平面ABCD,取PC、AB的中點F、G,連接DF、DG、FG,
由PD=DC知,DF⊥PC,由DG⊥EC知,DG⊥平面PEC,
又PC?平面PEC,
∴DG⊥PC,
又DF∩DG=D,DF?平面DFG,DG?平面DFG,
∴PC⊥平面DFG,
又點F是PC的中點,
因此線段DG上的點滿足MP=MC.
7.設l,m,n為三條不同的直線,α為一個平面,給出下列命題:
①若l⊥α,則l與α相交;
②若m?α,n?α,l⊥m,l⊥n,則l⊥α;
③若l∥m,m∥n,l⊥α,則n⊥α;
④若l∥m,
6、m⊥α,n⊥α,則l∥n.
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為________.
解析:①顯然正確;對②,只有當m,n相交時,才有l(wèi)⊥α,故②錯誤;對③,由l∥m,m∥n?l∥n,由l⊥α,得n⊥α,故③正確;對④,由l∥m,m⊥α?l⊥α,再由n⊥α?l∥n,故④正確.
答案:①③④
8.如圖所示,矩形ABCD的邊AB=a,BC=2,PA⊥平面ABCD,PA=2,現(xiàn)有數(shù)據(jù):
①a=;②a=1;③a=;④a=2;⑤a=4.
當在BC邊上存在點Q(Q不在端點B、C處),使PQ⊥QD時,a可以取________(填上一個你認為正確的數(shù)據(jù)序號即可).
解析:
當PQ⊥QD時,有QD⊥平面P
7、AQ,
所以QD⊥AQ.
在矩形ABCD中,設BQ=x(0
8、
解析:①AE?平面PAC,BC⊥AC,BC⊥PA?AE⊥BC,故①正確;②AE⊥PC,AE⊥BC,PB?平面PBC?AE⊥PB,AF⊥PB,EF?平面AEF?EF⊥PB,故②正確;③若AF⊥BC?AF⊥平面PBC,則AF∥AE與已知矛盾,故③錯誤;由①可知④正確.
答案:①②④
10.(2014·臺州模擬)如圖,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CD是直角梯形,E為BC的中點,∠BAD=∠ADC=90°,AB=3,CD=1,PA=AD=2.
(1)求證:DE⊥平面PAC;
(2)求PA與平面PDE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證明:因為PA⊥平面ABCD,DE?平面AB
9、CD,所以PA⊥DE,取AD的中點F,連接EF,則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線,所以EF∥AB且EF==2,
在Rt△ADC和Rt△DEF中,∠EFD=∠ADC=90°,
DF=DC=1,EF=AD=2,
所以△EFD≌△ADC,∠FED=∠DAC,所以AC⊥DE.
因為PA∩AC=A,PA,AC?平面PAC所以DE⊥平面PAC.
(2)由(1)知平面PDE⊥平面PAC,
設DE∩AC=G,連接PG,在Rt△PAG中,作AH⊥PG,垂足為H,
則AH⊥平面PDE,所以∠APH是PA與平面PDE所成的角,
由(1)知,在Rt△ADG中,AD=2,tan∠CAD==,
所以AG
10、=AD×cos∠CAD=,
因為PA⊥平面ABCD,所以PG==,
sin∠APH=sin∠APG==,
即PA與平面PDE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11. (2013·江蘇高考)如圖,在三棱錐S-ABC中,平面SAB⊥平面SBC,AB⊥BC,AS=AB.過A作AF⊥SB,垂足為F,點E,G分別是棱SA,SC的中點.求證:
(1)平面EFG∥平面ABC;
(2)BC⊥SA.
證明:(1)因為AS=AB,AF⊥SB,垂足為F,
所以F是SB的中點.
又因為E是SA的中點,
所以EF∥AB.
因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同理EG∥平面A
11、BC.
又EF∩EG=E,
所以平面EFG∥平面ABC.
(2)因為平面SAB⊥平面SBC,且交線為SB,
又AF?平面SAB,AF⊥SB,
所以AF⊥平面SBC.
因為BC?平面SBC,[來源:]
所以AF⊥BC.
又因為AB⊥BC,AF∩AB=A,AF,AB?平面SAB,
所以BC⊥平面SAB.
因為SA?平面SAB,
所以BC⊥SA.
12.如圖,在四棱錐S-ABCD中,平面SAD⊥平面ABCD.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且P為AD的中點,Q為SB的中點.
(1)求證:CD⊥平面SAD;
(2)求證:PQ∥平面SCD;
(3)若SA=SD,M為BC的中點,
12、在棱SC上是否存在點N,使得平面DMN⊥平面ABCD?并證明你的結論.
解:(1)證明:因為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
所以CD⊥AD.
又平面SAD⊥平面ABCD,且平面SAD∩平面ABCD=AD,
所以CD⊥平面SAD.
(2)證明:取SC的中點R,連接QR,DR.
由題意知,PD∥BC且PD=BC.
在△SBC中,Q為SB的中點,R為SC的中點,
所以QR∥BC且QR=BC.
所以QR∥PD且QR=PD,[來源:]
則四邊形PDRQ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PQ∥DR.
又PQ?平面SCD,DR?平面SCD,
所以PQ∥平面SCD.
(3)存在點N為SC的中點,使
13、得平面DMN⊥平面ABCD.
連接PC、DM交于點O,連接PM、SP、NM、ND、NO,
因為PD∥CM,且PD=CM,
所以四邊形PMCD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PO=CO.
又因為N為SC的中點,
所NO∥SP.
易知SP⊥AD,
因為平面SAD⊥平面ABCD,平面SAD∩平面ABCD=AD,且SP⊥AD,
所以SP⊥平面ABCD,
所以NO⊥平面ABCD.
又因為NO?平面DMN,
所以平面DMN⊥平面ABCD.
[沖擊名校]
如圖在直棱柱ABC-A1B1C1中,∠BAC=90°,AB=AC=,AA1=3,D是BC的中點,點E在棱BB1上運動.
(1)證
14、明:AD⊥C1E;
(2)當異面直線AC與C1E 所成的角為60°時,求三棱錐C1-A1B1E的體積.
解:(1)證明:因為AB=AC,D是BC的中點,
所以AD⊥BC.
又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平面ABC,而AD?平面ABC,所以AD⊥BB1.
又BC∩BB1=B,BC,BB1?平面BB1C1C,
所以AD⊥平面BB1C1C.
由點E在棱BB1上運動,得C1E?平面BB1C1C,所以AD⊥C1E.
(2)因為AC∥A1C1,所以∠A1C1E是異面直線AC與C1E所成的角,由題設知∠A1C1E=60°.
因為∠B1A1C1=∠BAC=90°,所以A1C1⊥
15、A1B1,[來源:]
又AA1⊥A1C1,A1B1∩AA1=A1,A1B1,AA1?平面A1ABB1,
從而A1C1⊥平面A1ABB1,
又A1E?平面A1ABB1,所以A1C1⊥A1E.
故C1E==2,
又B1C1==2,
所以B1E==2.
從而V三棱錐C1-A1B1E=S△A1B1E×A1C1=××2××=.
[高頻滾動]
如圖,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長都為2,D為CC1的中點.
(1)求證:AB1⊥平面A1BD;
(2)設點O為AB1上的動點,當OD∥平面ABC時,求的值.
解:(1)證明:取BC的中點為M,連接AM,B1M,
在正
16、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BCC1B1,△ABC為正三角形,所以AM⊥BC,
又平面ABC∩平面BCC1B1=BC,
故AM⊥平面BCC1B1,
又BD?平面BCC1B1,
所以AM⊥BD.
又正方形BCC1B1中,tan∠BB1M=tan∠CBD=,
所以BD⊥B1M,又B1M∩AM=M,B1M?平面AB1M,AM?平面AB1M,
所以BD⊥平面AB1M,又AB1?平面AB1M,故AB1⊥BD.
在正方形BAA1B1中,AB1⊥A1B,
又A1B∩BD=B,A1B,BD?平面A1BD,
所以AB1⊥平面A1BD.
(2)取AA1的中點為N,連接ND,OD,ON.
因為N,D分別為AA1,CC1的中點,所以ND∥AC,又AC?平面ABC,ND?平面ABC,
所以ND∥平面ABC,
又OD∥平面ABC,ND∩OD=D,
所以平面NOD∥平面ABC,
又平面NOD∩平面BAA1B1=ON,平面BAA1B1∩平面ABC=AB,所以ON∥AB,
注意到AB∥A1B1,所以ON∥A1B1,
又N為AA1的中點,
所以O為AB1的中點,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