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目 錄第一 章 緒 論 - 1 -1.1 前言 .- 1 -1.2 模具發(fā)展現狀及發(fā)展方向 - 1 -1.2.1 國內外注塑模具的發(fā)展現狀 .- 1 -1.2.2 國內外注塑模具的發(fā)展趨向 .- 2 -第二章 塑料成型工藝性分析 - 1 -2.1 塑件結構分析 - 1 -2.1.1 外形尺寸分析 - 1 -2.1.2 精度等級 - 1 -2.1.3 壁厚 - 1 -2.1.4 脫模斜度 - 1 -2.2 工程塑料的性能分析 - 2 -2.2 .1 PA6 的性能分析 - 2 -2.2.2 PA6 成型性能 - 2 -2.2.3 PA6 的主要性能指標 - 2 -2.3 PA6 注射成型過程及工藝參數 - 3 -2.3.1 注射成型的原理 - 3 -2.3.2 熱塑性注射成型工藝過程 - 3 -第三章 擬定分型面及注射機 - 5 -3.1 塑件分型面位置的分析和確定 - 5 -3.2 確定行腔數量及布局形式 - 5 -3.3 注塑機型號的確定 - 6 -3.3.1 注射量的計算 - 6 -3.3.2 澆注系統(tǒng)凝料體積的估算 - 7 -3.3.3 選擇注射機 .- 7 -3.3.4 注射機的相關參數的校核 - 8 -第四章 澆注系統(tǒng)設計 - 10 -4.1 澆注系統(tǒng)設計的原則: - 10 -4.2 澆注系統(tǒng)的組成 - 10 -4.3 主流道設計 - 10 -4.3.1 主流道尺寸 - 10 -4.3.2 主流道的凝料體積 - 10 -4.3.3 主流道當量半徑 - 11 -4.3.4 主流道澆口套形式 - 11 -4.4 分流道設計 - 11 -4.4.1 分流道的布置形式 - 12 -ii4.4.2 分流道的長度 - 12 -4.4.3 分流道當量直徑 - 12 -4.4.4 分流道的截面設計 - 12 -4.4.5 分流道凝料體積 - 13 -4.4.6 校核剪切速率 - 14 -4.4.7 分流道的表面粗糙度和脫模斜度 - 14 -4.5 澆口設計 - 14 -4.5.1 側澆口尺寸的確定 - 14 -4.5.2 側澆口剪切速率的校核 - 15 -4.6 冷料穴設計 - 15 -第五章 成型零件的設計 - 16 -5.1 成型零件的結構設計 - 16 -5.1.1 凹模的結構設計 - 16 -5.2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計算 - 17 -5.2.1 凹模工作尺寸的計算 - 17 -5.2.2 凸模工作尺寸的計算 - 18 -5.2.3 型芯徑向尺寸及孔間距的計算 - 19 -5.2.4 凹模側壁厚度的計算 - 19 -5.2.5 動模墊板厚度的計算 - 20 -第六章 模架設計 - 22 -6.1 模架型號的確定 - 22 -6.2 模架尺寸的確定 - 22 -6.3 模架各尺寸的校核 - 23 -第七章 注射模導向機構設計 - 24 -7.1 注射模導向機構的作用 - 24 -7.2 導柱的設計 - 24 -7.3 導套的設計 - 25 -7.4 導柱、導套的數量和布置形式 - 25 -第八章 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的設計 - 27 -8.1 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的分類 - 27 -8.2 塑件抽芯機構的確定 - 27 -8.3 斜導柱抽芯機構的有關參數計算 - 27 -8.3.1 斜導柱抽芯距 抽S- 27 -8.3.2 斜導柱傾斜角 ?- 27 -8.3.3 斜導柱抽拔力 - 28 -8.3.4 斜導柱彎曲力 - 28 -8.3.5 斜導柱的截面尺寸確定 - 29 -8.3.6 斜導柱長度及開模行程 - 29 -iii第九章 脫模推出機構 - 32 -9.1 推桿推出機構設計 - 32 -9.2 復位機構設計 - 33 -9.3 脫模力的計算 - 33 -第十章 排氣系統(tǒng)設計 - 35 -11.1 加熱系統(tǒng)設計 - 36 -11.2 冷卻統(tǒng)設計 - 36 -11.2.1 冷卻系統(tǒng)設計原則 - 36 -11.2.2 冷卻介質 - 36 -11.2.3 冷卻系統(tǒng)的簡單計算 - 36 -11.2.4 冷卻回路的布置 - 38 -第十二章 塑料模具的選材 - 39 -12.1 注射模具選材要求 - 39 -12.2 模具結構零件材料及熱處理 - 39 -第十三章 關鍵零件的數控編程 - 41 -13.1 數控技術在模具中的作用 - 41 -13.2 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 - 41 -13.3 關鍵零件的數控編程 - 42 -第十四章 結論 - 44 -參 考 文 獻 - 4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