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十章 化學實驗基礎及綜合探究 第2課時 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與檢驗練習.doc
《2019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十章 化學實驗基礎及綜合探究 第2課時 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與檢驗練習.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十章 化學實驗基礎及綜合探究 第2課時 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與檢驗練習.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2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與檢驗一、選擇題1(2016合肥一六八中學段考)下列儀器:漏斗、容量瓶、蒸餾燒瓶、天平、分液漏斗、滴定管、燃燒匙,常用于物質(zhì)分離的是()A BC D解析漏斗可用于過濾操作,過濾是用于分離固體與液體的方法,正確;容量瓶只能用來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溶液,錯誤;蒸餾燒瓶可用于蒸餾操作,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正確;天平只能用來稱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錯誤;分液漏斗可用于分液操作,分離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體,正確;滴定管用于滴定或量取液體,不用于物質(zhì)的分離,錯誤;燃燒匙只能用于固體的燃燒,錯誤。綜上所述,C項正確。答案C2(2016株洲一模)下列有關(guān)物質(zhì)的分離說法正確的是()A可用加熱法分離NH4Cl(s)和I2(s)B碘水中加CCl4振蕩靜置后,上層為紫色,下層幾乎為無色C工業(yè)上制無水酒精通常是將生石灰與95%酒精混合后蒸餾D蒸餾、分餾和干餾都是利用組分沸點不同而分離的方法解析A項,加熱時,NH4Cl(s)分解生成NH3和HCl氣體,I2(s)升華為I2(g),無法分離;B項,CCl4密度大于水,下層為紫色,上層幾乎為無色,錯誤;C項,CaO和水反應生成Ca(OH)2,蒸餾時乙醇變?yōu)檎魵庖莩?,正確;D項,干餾是化學變化,錯誤。答案C3下列除雜方案錯誤的是()選項被提純的物質(zhì)雜質(zhì)除雜試劑除雜方法AC2H5OHH2O(l)新制的生石灰蒸餾BCl2HCl(g)飽和食鹽水、濃H2SO4洗氣CNH4Cl溶液Fe3(aq)NaOH溶液過濾D溴苯Br2NaOH溶液振蕩后分液解析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乙醇易汽化,用蒸餾的方法可除去雜質(zhì)H2O(l),A方案正確;HCl(g)易溶于水,而Cl2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較小,B方案正確;氯化銨能與氫氧化鈉反應,C方案錯誤;Br2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易溶于水難溶于溴苯的鹽,D方案正確。答案C4(2016甘肅武威高三模擬)對下列各組物質(zhì):NaNO3和NaCl;CaCl2和CaCO3;MnO2和KCl;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過濾、蒸發(fā)的實驗操作順序,將他們相互分離的是()A只有 BC D解析要將兩種固體按溶解、過濾、蒸發(fā)的實驗操作順序分離,必需的條件是其中一種固體難溶于水,另一種固體易溶于水。對于所給出的物質(zhì)組:兩者都易溶;兩者都難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離;CaCl2易溶,CaCO3難溶;MnO2難溶,KCl易溶,可用指定的方法分離。答案C5(2016安徽江淮十校聯(lián)考)下列有關(guān)混合物分離方法和原理分析都正確的是()選項操作方法實驗原理A鐵粉中混有少量鋁粉:溶于濃氫氧化鈉溶液,過濾鋁粉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鐵粉不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B氯化亞鐵溶液中混有氯化鐵:加入足量銅粉,過濾銅能將Fe3還原成Fe2,銅與Fe2不反應C過氧化鈉中混有氧化鈉:在空氣中灼燒固體氧化鈉與氧氣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過氧化鈉D氯化鋁溶液中混有氯化鎂:加入足量氫氧化鋁,過濾氯化鎂水解生成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鋁反應,促進Mg2完全水解解析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可溶物,鐵不反應,A項正確;在氯化亞鐵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銅粉,得到氯化亞鐵和氯化銅,引入新雜質(zhì),B項錯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參與反應,會引入新雜質(zhì),應該在氧氣中灼燒固體,C項錯誤;氫氧化鋁溶解度小于氫氧化鎂,氫氧化鋁難轉(zhuǎn)化成氫氧化鎂,D項錯誤。答案A6.下列關(guān)于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不正確的是()圖1A用如圖1所示裝置分離CCl4和水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適量濃溴水,過濾C實驗室用如圖2所示裝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圖2D除去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盛有酸性KMnO4溶液、濃硫酸的洗氣瓶解析A項,CCl4與水分層,故可以用分液法分離,正確;B項,生成的三溴苯酚與苯互溶,溴也易溶于苯中,錯誤;C項,Cl2在飽和食鹽水中溶解度很小,而HCl極易溶于水,正確;D項,利用SO2的還原性,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再用濃硫酸干燥O2,正確。答案B7(2016湖南長沙模擬)用下列裝置進行相應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是()選項裝置目的A蒸干NH4Cl飽和溶液制備NH4Cl晶體B分離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層的有機層和水層C制取少量CO2氣體D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解析 NH4Cl受熱易分解,應采用冷卻熱NH4Cl飽和溶液制備NH4Cl晶體,故A錯誤; CCl4的密度比水大,分層后在下層,故B錯誤;石灰石為塊狀固體,能使反應隨時停止,故C正確;因氯氣、HCl均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應選用飽和食鹽水,故D錯誤。答案C8下列實驗可實現(xiàn)鑒別目的的是()A用BaCl2溶液鑒別SO3(g)和SO2B用Ca(OH)2溶液鑒別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C用CO2鑒別NaAlO2溶液和Na2SiO3溶液D用酚酞鑒別鹽酸和氯化鈉溶液解析BaCl2溶液與SO3(g)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與SO2不反應,A項正確;Ca(OH)2溶液與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B項不能達到鑒別目的;CO2與NaAlO2溶液和Na2SiO3溶液反應分別生成白色的氫氧化鋁沉淀和白色的硅酸沉淀,C項不能達到鑒別目的;酚酞遇堿變紅色,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不變色,因此D項不能達到鑒別目的。答案A9(2016周口模擬)下列有關(guān)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ASO2能使品紅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加熱后都能復原B用鉑絲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到火焰顏色為紫色,說明原溶液中不含NaC用滴加BaCl2溶液觀察有無白色沉淀生成的方法鑒別K2CO3和NaHCO3D少量CO2通入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CO2過量時白色沉淀溶解解析A項,SO2使品紅溶液褪色后加熱能復原,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后不能復原;B項,可能含有Na,因為即使有Na,其焰色也會被藍色鈷玻璃濾去;D項,無論CO2少量還是過量,都不會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C10甲、乙、丙、丁分別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種物質(zhì)中的一種,若將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發(fā)現(xiàn)有白色沉淀生成,繼續(xù)滴加則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時,無明顯現(xiàn)象發(fā)生。據(jù)此可推斷丙物質(zhì)是()AAl2(SO4)3 BFeSO4CNaOH DBaCl2解析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繼續(xù)滴加沉淀消失,說明丁為NaOH溶液,乙為Al2(SO4)3溶液,丁溶液滴入甲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則甲為BaCl2溶液,故丙為FeSO4溶液。答案B11從海帶中提取碘要經(jīng)過灼燒、浸取、過濾、氧化、萃取、分液、蒸餾等操作,下列對應的裝置合理、操作規(guī)范的是()解析A項,灼燒應選用坩堝,錯誤;B項,應用玻璃棒引流,錯誤;C項,碘的苯溶液應從上口倒出,錯誤。答案D12(2016吉林長春模擬)有4支試管中分別進行如下表所示實驗,結(jié)論正確的是()選項操作現(xiàn)象結(jié)論A滴加稀NaOH溶液,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試紙不變藍原溶液中無NHB用潔凈鉑絲蘸取溶液進行焰色反應火焰呈黃色原溶液中有Na、無KC滴加氯水和CCl4,振蕩,靜置下層溶液顯紫色原溶液中有ID通入過量CO2氣體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只有AlO解析A項,氨氣極易溶于水,若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H時,滴加稀NaOH溶液不會放出NH3,錯誤;B項,黃色火焰可以掩蓋K的淺紫色火焰,故檢驗K需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火焰,正確操作為:用潔凈鉑絲蘸取溶液進行焰色反應,火焰呈黃色,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沒有淺紫色火焰,原溶液中有鈉離子、無鉀離子,錯誤;C項,氯水中的氯氣和碘離子反應生成碘單質(zhì),四氯化碳把碘從水溶液中萃取出來,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下層溶液顯紫色,所以滴加氯水和四氯化碳,下層溶液顯紫色說明原溶液中有碘離子,正確;D項,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能產(chǎn)生白色沉淀,可能含有硅酸根、苯酚鈉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偏鋁酸根,故D錯誤。答案C二、填空題13為了將混有硫酸鈉、碳酸氫銨的氯化鈉提純,并制得純凈的氯化鈉溶液,某學生設計如下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操作_(填“能”或“不能”)用硝酸鋇溶液,說明理由:_。(2)進行操作后,判斷SO已除盡的方法是_。(3)操作的目的是_;不先過濾就滴加碳酸鈉溶液,其理由是_。(4)此設計方案是否嚴密?_(填“是”或“否”),說明理由_。答案(1)不能硝酸根離子會成為新的雜質(zhì),且很難除去(2)將滴加BaCl2溶液后的溶液靜置,取少許上層清液,滴加BaCl2溶液,若無渾濁,則SO已除盡(3)除去過量的Ba2加入的Na2CO3溶液不會使已生成的沉淀溶解,且一次過濾可以節(jié)約藥品和時間(4)否為了除去多余的Ba2,加入的Na2CO3必須過量,過量的CO成為新的雜質(zhì),應該再加適量的鹽酸將其除去14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70%為氯化鈉,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等。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從海水中分離出氯化鈉,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海水濾液濾液NaCl溶液NaCl(1)步驟中試劑A為_,加入過量A的目的是_。(2)步驟中試劑B為_,加入過量B的目的是_。(3)步驟中試劑C為_,加入過量C至_,其目的是_。(4)步驟的實驗操作為_,試根據(jù)圖示回答:按順序?qū)懗鰣D中編號儀器的名稱:_;儀器a的作用是_,其目的是_。當儀器b中出現(xiàn)_時即可停止加熱。(5)該化學興趣小組用分離得到的氯化鈉配制100 mL 1 mol/L的NaCl溶液,配制過程中需用托盤天平稱取精鹽的質(zhì)量為_g,用于定容的玻璃儀器的規(guī)格和名稱是_。解析(1)加入Ba(OH)2,除去Mg2和SO。(2)加入Na2CO3,除去Ba2。(3)加入鹽酸,除去CO和OH。(4)該實驗為蒸發(fā)操作,a為玻璃棒,其作用為攪拌,防止因局部過熱而導致液滴或晶體飛濺,b為蒸發(fā)皿,當蒸發(fā)皿中出現(xiàn)大量固體時停止加熱。(5)配制NaCl溶液時,由于托盤天平精確到0.1 g,故稱取NaCl的質(zhì)量為5.8 g或5.9 g,定容選擇100 mL容量瓶。答案(1)Ba(OH)2使Mg2和SO全部轉(zhuǎn)化為沉淀而除去(2)Na2CO3使Ba2全部轉(zhuǎn)化為碳酸鋇沉淀而除去(3)鹽酸無氣體產(chǎn)生除去過量的CO和OH(4)蒸發(fā)結(jié)晶玻璃棒、蒸發(fā)皿、酒精燈攪拌防止因局部過熱而導致液滴或晶體飛濺大量固體(5)5.8(或5.9)100 mL容量瓶15(2016衡水市高三聯(lián)考)乙酸丁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水果香味。實驗室制備乙酸丁酯的反應、裝置示意圖和有關(guān)信息如下: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物質(zhì)乙酸正丁醇乙酸丁酯熔點/ 16.689.573.5沸點/ 117.9117126.0密度/gcm31.10.800.88(1)乙酸丁酯粗產(chǎn)品的制備在干燥的50 mL圓底燒瓶中,裝入沸石,加入12.0 mL正丁醇和16.0 mL冰醋酸(過量),再加34滴濃硫酸。然后再安裝分水器(作用:實驗過程中不斷分離除去反應生成的水)、冷凝管,然后小火加熱。將燒瓶中反應后的混合物冷卻與分水器的酯層合并。裝置中冷水應從_(填“a”或“b”)管口通入;通過分水器下端旋塞分出的生成物是_,其目的是_。(2)乙酸丁酯的精制將乙酸丁酯粗產(chǎn)品用如下的操作進行精制:水洗、蒸餾、用無水MgSO4干燥、用10%碳酸鈉洗滌。正確的操作步驟是_(填標號)。A BC D分液漏斗有兩種,如右圖。分液時應選擇右圖中_形分液漏斗,其原因是_。蒸餾操作時,需收集_ 的餾分,沸點大于140 的有機化合物的蒸餾,一般不用上述冷凝管而用空氣冷凝管,可能原因是_。解析(1)冷水下進上出冷凝效果最好;水的密度比乙酸丁酯的大,分水器下端旋塞分出的生成物是水;分離酯化反應生成的水,使平衡正向移動,提高反應產(chǎn)率。(2)第一步水洗主要是洗掉濃硫酸和過量的乙酸,第二步用10%碳酸鈉洗滌除去乙酸、硫酸、正丁醇;第三步用水洗滌除去過量的碳酸鈉溶液;第四步用無水硫酸鎂干燥除去水;第五步蒸餾,制得較純凈的酯。梨形分液漏斗靠近旋塞處比較細長,雙液界面更清晰,分離更完全。乙酸正丁酯的沸點是126.0 ,需收集126 左右的餾分;水冷凝管溫度較低,溫差過大,冷凝管會炸裂。答案(1)b水分離酯化反應生成的水,使平衡正向移動,提高反應產(chǎn)率(2)C梨梨形分液漏斗靠近旋塞處比較細長,雙液界面更清晰,分離更完全126防止因溫差過大,冷凝管炸裂-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十章 化學實驗基礎及綜合探究 第2課時 物質(zhì)的分離、提純與檢驗練習 2019 高考 化學 一輪 復習 第十 實驗 基礎 綜合 探究 課時 物質(zhì) 分離 提純 檢驗 練習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635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