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課時提能演練(六)1[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湘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 課時提能演練(六)1[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湘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一地理 課時提能演練(六)1[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湘教版必修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1 2013版高中地理全程復習方略配套套題:課時提能演練(六) 1[1].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湘教浙江) (45分鐘 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 共44分) (2011海南文綜改編)讀下圖回答1、2題。 1.圖示地區(qū)多火山,主要原因是該地區(qū)位于 ( ) A.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 B.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 C.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2.圖中位于板塊交界處的是 ( )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易錯題)下圖是夏威夷群島主島與其3個鏈狀火山島嶼的分布示意圖。許多科學家相信,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應該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噴發(fā)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方向)造成的。讀圖回答3、4題。 3.此處應位于地球的哪一個位置( ) A.位于板塊生長邊界 B.位于板塊消亡邊界 C.位于美洲板塊 D.不位于板塊交界處 4.下列哪幅圖最能代表從夏威夷群島主島1到鏈狀火山島嶼2、3、4的年齡分布情形( ) (2011江蘇地理)某同學騎自行車自甲地向乙地持續(xù)行進,進行野外地理考察。該同學利用GPS接收機每間隔60秒自動記錄一次位置。圖甲是考察線路地質剖面圖,圖乙是GPS所記錄的位置分布圖。據此回答5、6題。 5.圖甲中①、②、③所對應的地質構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斷層 B.斷層、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斷層 D.背斜、斷層和向斜 6.與圖乙相對應的剖面圖是 ( ) A.a圖 B.b圖 C.c圖 D.d圖 (預測題)某河谷一塊高約二百米的巨大沉積巖崖壁上分布著許多直徑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為亞熱帶濕潤氣候環(huán)境。下圖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圖,據此回答7、8題。 7.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海水侵蝕 8.下列敘述最合理的是 ( ) A.年平均河水位線在持續(xù)上升 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齡越輕 C.海拔越高巖石年齡越老 D.高處洞穴較少,可能是久經外力作用而消失 丹霞地貌是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讀下圖,回答9、10題。 9.圖中屬于丹霞地貌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下列選項中,與形成圖丙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關的是 ( ) A.巖性的軟硬程度 B.風力大小和風向 C.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河流的水量和大小 11.下圖中有關河曲地貌、彎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類活動的組合正確的是 ( ) A.甲-a-侵蝕-興建深水港 B.乙-a-沉積-種植農作物 C.甲-c-沉積-興建聚落 D.乙-c-侵蝕-修筑防護堤 二、非選擇題(共56分) 12.(探究題)某大學地理系科考隊暑假期間對圖示地區(qū)進行了地質、地貌等野外考察。據此完成下列問題。(28分) (1)出發(fā)前老師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別是A區(qū)域常常發(fā)生火山噴發(fā)、地震等地質災害”,請你幫助解釋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學們發(fā)現廬山地質構造與圖中C地非常相似,簡述其成因。 (3)當同學們到達B山山麓地帶休息時,發(fā)現B山山勢高聳,請說出B處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 13.(2012杭州模擬)讀某區(qū)域巖層新老關系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28分) (1)描述圖中區(qū)域的地勢特征,說明判斷理由。 (2)寫出A處地質構造的名稱,并說明A處地形的形成原因。 (3)圖中B地發(fā)現有溶洞、鐘乳石、石筍等地貌類型,判斷B處的巖石類型。 答案解析 1、2.【解析】1選C,2選D。第1題,根據經緯度和海陸輪廓判斷,該地區(qū)位于中美地峽,位于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第2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界線應位于海溝附近,等深線數值大。 【誤區(qū)警示】六大板塊分布位置不熟悉是導致錯答的主要原因。北回歸線以南的美洲大陸西岸屬于南極洲板塊,而不是太平洋板塊。另外,澳大利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屬于印度洋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 3、4.【解析】3選D,4選B。第3題,根據題意及圖示,該熱點位于太平洋板塊內部。第4題,結合材料可知,根據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2、3、4屬于逐漸遠離熱點的先成島,因此從1→4島嶼形成年齡越來越老。 5、6.【解析】5選C,6選D。第5題,判斷地質構造要從巖層的彎曲狀況、新老關系和連續(xù)性等方面分析,若中間老、兩翼新則為背斜,若中間新、兩翼老則為向斜,若巖層斷裂并發(fā)生錯位則為斷層。由圖中信息可以判斷①、②、③處分別為背斜、向斜和斷層。第6題,該同學騎自行車行進路程與地形關系密切,由圖乙中GPS記錄的位置分布圖得出,甲地到乙地該同學騎自行車開始位移大,接著一段時間是勻速行進,然后位移由快變慢,可推知開始位移大是下坡、接著勻速地形平坦、最后由快變慢地形由緩變陡是上坡,故為d圖。 【誤區(qū)警示】區(qū)分背斜和向斜構造時,不應單純從形態(tài)上去判斷,而應從巖層的新老關系方面進行研究。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若單純憑借巖層形態(tài)判斷,往往得出錯誤結論。而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則比較準確:中心巖層老,兩翼巖層新,為背斜;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為向斜。 7、8.【解析】7選A,8選D。第7題,根據題意可知,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并且隨著河床不斷下降,洞穴逐漸露出來。第8題,沉積巖容易被河水侵蝕而使河床不斷下降,因此,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齡越老,高處洞穴較少,可能是久經外力作用而消失。 9、10.【解析】9選B,10選D。該題組以圖片形式考查外力作用與地貌。第9題,根據題干信息判斷,圖乙與丹霞地貌相符,甲、丙、丁屬于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第10題,圖丙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風蝕蘑菇,與河流的水量和大小不相關。 11.【解析】選B。河曲地貌中,由于彎道河流流速慣性的作用,在河流凸岸堆積,在凹岸侵蝕,所以在凸岸沿岸人類種植作物,在凹岸修建港口。圖中甲、c位于河流凹岸,乙、a位于河流凸岸。 【知識拓展】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huán)流。在彎道環(huán)流作用下,凹岸發(fā)生侵蝕,凸岸發(fā)生堆積,如下圖所示: 由于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流變得越來越彎曲。 12.【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地質災害成因、地質構造成因和地貌成因。板塊運動和斷層活動是解釋地質災害和地質構造成因的依據;向斜和背斜處的侵蝕差異是解釋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依據。 答案:(1)位于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碰撞邊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2)位于斷層相對上升的一側。 (3)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素材鏈接】山地形成原因 山地類型按成因分為褶皺山、斷層山(斷塊山)、侵蝕山、火山等。褶皺山是由褶皺巖層構成的山岳地形,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斷層山又稱斷塊山,指由于斷裂構造而形成的塊狀山岳地形,如廬山、泰山、華山等;侵蝕山是地殼上升區(qū),地面長期遭外力剝蝕和侵蝕作用而成的山地;火山是由火山噴發(fā)形成的,如夏威夷群島中的山等。 13.【解析】第(1)題,根據河流的流向可判斷地形的特征。第(2)題,根據圖中巖石的新老關系可判斷A處地質構造為向斜;向斜槽部受擠壓力的作用,巖石堅硬,不易侵蝕,形成山嶺。第(3)題,溶洞、鐘乳石、石筍等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guī)r在流水的化學溶蝕和沉積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1)北高南低,山河相間。 理由:河流流向自北向南流,A處為河流分水嶺。 (2)向斜。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易侵蝕,形成山嶺。 (3)石灰?guī)r。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一地理 課時提能演練六 11.2 地理 課時 演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875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