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二首》教案.doc
《《蘇軾詞二首》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蘇軾詞二首》教案.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蘇軾詞二首教案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目標:1、了解兩首詞寫作的背景,進一步了解蘇軾生平與思想。2,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詞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guān)系。3,了解古代文人的內(nèi)心歸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重難點:1、重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2、難點在于以定風波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時的心靈指向與文化成因。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導入。沒有人敢否認,蘇軾是一個天才,是文學史上的一代天驕。他的文學成就甚至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但命運對這位曠世天才太不公平了。仕途不順,幾度貶謫,顛沛流離,坎坷多難。所以,提起蘇軾,我們除了崇拜與仰慕,心里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蘇軾本人的不幸恰恰是文學的幸事。如果沒有這些坎坷與災難,我們就讀不到如此多的傳世佳作。二、知人論世。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寫作背景:念奴驕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對東坡創(chuàng)作的影響。(見課件)三、誦讀涵詠。學生誦讀課文,注意誦讀節(jié)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糾正字音:故壘(li) 羽扇綸巾(gun) 檣櫓(qing l)早生華發(fā)(hu f) 雄姿英發(fā)(f) 還酹江月(hun li)教師范讀。四、鑒賞品讀。提問:詞的題目為“赤壁懷古”,大家找一找,詞中都寫了赤壁的哪些景觀?明確:大江、故壘、亂石、驚濤提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大家讀后有什么感覺?你覺得它好在何處?明確:開篇就劈頭一句“大江東去”,若萬丈高樓忽起平地,先聲奪人。寫江而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我們知道,蘇軾是豪放詞派的鼻祖,其開創(chuàng)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碧釂枺嚎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改詞靡靡之風,開豪放之氣的第一句,就是這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如此磅礴的氣勢,開篇就震撼人心的詩句很少有人能夠?qū)懙贸鰜?,但也不是沒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來?明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問:三國演義開篇這首臨江仙大家看看,跟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那么我們就用三國演義的這兩句來代替、改寫蘇軾這兩句,看看行不行。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家覺得可以不可以?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學生討論)指導:同意“風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樣的意思。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不同意,覺得,如果“風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蘇軾為什么不干脆寫作“英雄人物”呢?音律上完全一樣,可見蘇軾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風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慮,而是另有原因。原因遲早會出來的,我們不必急著回答,學完整首詞后自然就會明白了。提問:“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寫得最好,那么這一句究竟好在何處?它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明確:它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壯觀畫面:亂石壁立,高聳入云,怒濤澎湃,雪浪千迭。用寥寥數(shù)語就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這一句中幾個動詞和形容詞都用得極妙:“亂”寫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巖高聳入云的動勢;“驚”字擬人,寫巨浪聲勢;“拍”寫江濤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 “卷”寫雪浪洶涌,形象真切;“千堆雪”運用借喻描繪浪花千層,繪形繪色,蔚為壯觀。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繪了一幅極為壯觀的畫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提問:從題目“赤壁懷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懷古。那么面對如此磅礴壯美的赤壁景觀,作者生發(fā)了哪些懷古情思?明確:看著如此壯美的景象,詞人的視聽受到強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國那個戰(zhàn)亂紛每的年代。三國時代的英雄紛紛在腦中涌現(xiàn):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quán),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錦繡山河,必然產(chǎn)生、哺育和吸引無數(shù)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是作者從大自然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jié)論,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提問: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隱含著怎樣的一種情感?他又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明確:隱含著一種失落和傷感。他是通過集中筆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襯自己,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和壯懷難酬的傷感。提問:作者是借周瑜來反襯自己,那作者筆下的周瑜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明確:風流倜儻,英姿勃發(fā)。儒雅、瀟灑,年輕有為。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問,檣櫓灰飛煙滅”這一句可看出來?!坝鹕染]巾”從肖像儀態(tài)上描寫周瑜裝束儒雅,風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對這次戰(zhàn)爭成竹在胸,穩(wěn)操勝券?!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zhàn)的特點,集中概括了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過程。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試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卓異不凡的年輕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御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戰(zhàn)船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如此儒將,難怪讓蘇軾傾慕不已。提問:作者在塑造周瑜時為什么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明確:小喬剛剛嫁給周瑜,是想突出強調(diào)周瑜的年輕。提問:當時周瑜多少歲了?明確:24歲。提問:小喬剛剛嫁給周瑜時他確實只有24歲,但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時他已經(jīng)結(jié)婚十年了,都34歲了,小喬也不小了,快成老喬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蘇軾搞錯了,不知道小喬已經(jīng)嫁給周瑜十年了。明確:都不是。應該是蘇軾明知其錯而故意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輕。提問:詞中著意表現(xiàn)周瑜年輕的地方不止一處,大家能不能找出來?明確:“羽扇綸巾”可見出周瑜的年輕。年輕才有這種雅興搞這種裝扮。“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輕?!爸芾伞苯o人一種年輕的感覺,而用“周瑜”就沒有這個效果。 “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提問:那么作者為什么要極力突出周瑜的年輕?明確:以此反襯自己一把年紀還功業(yè)無成。后面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回想起當年周瑜的豐功偉績,對比自己,四十好幾,早已過了周瑜當時立功的年齡,自發(fā)都一大把了,還一事無成,所以特別傷感。作者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不單單是為了突出周瑜的年輕,還另有目的。蘇軾偏偏用“風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F(xiàn)在把兩個問題聯(lián)系起來,我想大家應該明白 “英雄人物”一般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堅韌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四字寫的:“雄姿英發(fā)”。但“風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兒女情長,只會沖沖殺殺的,不能算作“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所以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就是為了表現(xiàn)周瑜“風流”的一面?!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也是為了表現(xiàn)周瑜卓異不凡的智慧與聰明,談笑自若的膽略與氣度。這才是風流人物。蘇軾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樣的剛?cè)嵯酀?、文武雙全、風度翩翩、氣度不凡的“風流人物”!提問:三國時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孫權(quán)、劉備、曹操、諸葛亮。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個人呢?明確:因為周瑜是赤壁之戰(zhàn)的主將,作者又是在赤壁懷古,選他當然最合適不過了。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說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都不適合表現(xiàn)作者心目中的“風流人物”。孫權(quán)雖也是英雄,同時還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戰(zhàn)的主將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適。周瑜能夠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為能遇到孫權(quán)這個明主。蘇軾借這個人物婉轉(zhuǎn)地表達了自己不遇明主、懷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滿。他認為,如果像周瑜一樣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yè)來。提問:為什么不選諸葛亮呢?他也是赤壁之戰(zhàn)的關(guān)鍵人物啊,而且當時他比周瑜還年輕呢。明確:作者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況且諸葛亮沒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體現(xiàn)“風流”一面。諸葛亮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jié)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的特征,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后文的“一尊還酹江月”,要用來反襯作者的懷才不遇就沒多大力量了。提問:作者塑造周瑜,就是為了反襯自己,表達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詞中何處透漏了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又是怎樣的?明確:“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句,表達了時光消逝、年華已老而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的悵惘傷感。提問:“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又該怎么理解?它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明確:我認為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人生如夢,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這千古風流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看到這千古不變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暫,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給這亙古不變的江月。提問:那么你覺得它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tài)度?明確:雖然詩人充滿了悵惘和傷感,但他并未想到隱退或表現(xiàn)出及時行樂的情緒。詩人只是以“人生如夢”自慰,并不甘于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正表現(xiàn)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詞的最后,他還是迅速地從這種惆悵失意中走出來,表達了自己特有的曠達灑脫。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豪情長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終的歸宿。蘇東坡一生雖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終笑對人生。五、總結(jié)。整首詞作皆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yè)、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gòu)成了這么一種心情,這就是這首詞的主旨所在。這首詞通過緬懷英雄表達了他追求功業(yè)的壯心,當追求功業(yè)一旦不得成功的時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這么一種巧妙的、縝密的構(gòu)思,做得非常漂亮。這是第一點。同時大家也知道,在蘇東坡之前的詞人都是以寫艷詞為主的,而蘇東坡能一反前人創(chuàng)作的委靡之氣,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滲透進這種豪放的風格。這一點表現(xiàn)出他相當大膽的創(chuàng)新意識。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這樣的英雄進入詞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說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從某個意義上說真應該感謝他的黃州被貶,沒有黃州被貶,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際。所以正是黃州被貶導致了這樣一首曠世杰作的產(chǎn)生。(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六、課后作業(yè)。1、背誦本詞。第二課時一、誦讀感知。(學生誦讀,教師糾音。)這首詞和我們前面學的幾首有一個明顯不同的地方,讀過兩遍后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它最短,字數(shù)最少。正文前面還有一個小序。提問:作者寫小序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小序?qū)ξ覀兘庾x這首詞有什么作用?明確:從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寫小序的目的是解釋為什么要寫這首詞。 “沙湖道中遇雨”,告訴我們這首詞是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為想在沙湖終老。從他想在此買田終老的行為可以看出,現(xiàn)狀已經(jīng)如此,洗冤復職不是自己想了、爭取了就能實現(xiàn)的,自己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再去改變這個現(xiàn)狀。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觀消沉,而是“既來之,則安之”,安家置業(yè),籌劃生活,這恰恰反映了他積極樂觀、曠達灑脫的一面。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無論被貶到哪里,蘇軾都能隨遇而安,隨鄉(xiāng)入俗,落地生根。這樣的例子在蘇軾長期的貶謫生涯中出現(xiàn)過多次,如他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惠州時。多媒體課件展示:紹圣元年十月,蘇軾被朝廷以“譏斥先朝”罪名貶謫惠州,在惠州居住了兩年又七個月。蘇軾在惠州時,鐘情惠州山水,游覽了羅浮山、白水山、湯泉及西湖中諸多勝景,寫下很多詩文,贊嘆惠州山水之美,抒發(fā)憂國憂民的胸懷,同時也鞭笞了當權(quán)者。與惠州人交朋結(jié)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黃婆這樣的賣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東坡不僅與他們密切交往,而且還屢以詩文贊譽他們的友情。蘇軾更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名句,表達了在此安居終老的愿望。貶居惠州期間,聽聞元祜黨人永不敘復,“已絕北歸之望”,遂決計“買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鶴峰買數(shù)畝地建屋二十間,栽植果木,鑿井取水。令其子邁挈諸子孫至惠居住,以遂“長作嶺南人”的夙愿??墒呛镁安婚L,居住40天后,又遭貶海南。此后其子孫諸人一直居住到東坡內(nèi)遷才離去。那么,除此之外,小序還向我們傳達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明確:小序也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這件小事引發(fā)出一些感慨而寫下的詞?!坝昃呦热?,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是說雨來時,攜帶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沒帶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狽只有“我”一點不覺慌亂,從容不迫,悠然自在?!肮首鞔恕笔钦f作者因此寫下這首詞。從這些文字可以推斷,正文的內(nèi)容寫的是作者在雨來時怎樣“獨不覺”和為什么能做到“獨不覺”的。就是說,正文是描寫自己在雨中怎樣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提問:那么我們就來看看,蘇軾在雨中是怎樣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為什么能達到這種境界?先來看一下,蘇軾說自己“獨不覺”,那么雨來時,他的反應究竟是怎樣的?明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勸別人別去聽雨水穿林打葉的聲音,不妨吟詠長嘯,慢慢前行。提問:從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蘇軾?明確:可以看到一個雅致瀟灑的蘇軾,他有一種骨子里流露出來的瀟灑。途中忽遇風雨,又沒帶雨具,一般的人在這樣的境遇下都會很狼狽,會慌慌張張地去尋找一個避雨場所。從小序“同行皆狼狽”看,事實也正是如此。但蘇軾卻一點不慌張,從容不迫,悠然如故。還勸同行之人“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聲”是指風雨穿過樹林打在葉子上發(fā)出的沙沙聲,一般來說,有風雨,自然會有“穿林打葉聲”,但蘇軾不這樣認為?!澳牎笔莿袢瞬灰ヂ?,也是告誡自己別去聽。只要不聽則心不亂,心不亂則不狼狽,自可以“吟嘯且徐行”。它已不僅僅是一次風雨中的舉動,而是一種人生哲學的自然表現(xiàn)了。耳邊的各種嘈雜聲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狽不堪的風雨聲,最好“莫聽”,只要心靜,自有安寧天地。什么都聽,什么都擔心,一點風吹革動也亂心。雨點穿林打葉,發(fā)出聲響,本是客觀存在,但一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故只“莫聽”二字便見出性情,便見出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提問:那么,你們又是怎樣看待蘇軾在雨中“吟嘯且徐行”的?明確:“吟嘯”是吟詩長嘯;“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來的雨非但沒有令蘇軾慌張狼狽,反而激起他吟詩高歌的雅興。從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風雨中獨自漫步吟詩長嘯,這是多么地與眾不同,多么地瀟灑,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歡這樣的蘇軾了。提問:風雨中蘇軾不僅從容不迫,還表現(xiàn)出無盡的浪漫和瀟灑。為什么蘇軾能達到這種境界?明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說自己不怕,再大的風雨,都是拄著竹杖、穿著芒鞋、披著蓑衣走過來的,“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都是這么過來的,早已飽經(jīng)風雨。這里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生活中的風雨、政治上的風雨?!爸裾让⑿奔仁侵高@一次雨中的裝扮,也隱喻走過一生風風雨雨時艱苦的條件。尤其是“一蓑煙雨”中的蓑衣,不是寫跟前實景,作者當時根本沒披蓑衣。前面已經(jīng)提到“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所以它只能喻指走過平生煙雨時的艱苦的條件。提問:若是指這次雨中的裝扮,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性格?若是隱喻走過一生風雨時艱難的條件,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就這樣走過自然界的風雨、生活中的風雨、政治上的風雨,又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明確:可以看出他一貫喜好自然、無拘無束的性格。不喜歡穿官服、擺架子,喜歡簡單、閑適的生活。說明蘇軾在走過人生的風霜雨雪時,經(jīng)歷過很多的磨難,沒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條件簡陋、處境艱難、生活困頓,都是憑借自己的單薄之力,依靠最簡陋的條件,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堅強地走過來了。從中可以看出蘇軾意志堅強、能吃苦耐勞的一面。僅“竹杖芒鞋”“一蓑”便可“煙雨任平生”,走過自然界、生活中、政治上的風風雨雨。提問: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明確:一種得道的境界:從容淡定,悠然寧靜。有一種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的平和。我覺得這一句含意豐富,思想深廣,只有反復咀嚼品味,才能解讀透徹,才能深刻理解蘇軾的思想感情。蘇軾一生遭遇坎坷,屢受打擊,長期被貶,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經(jīng)受的風雨太多了??嚯y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對各種各樣的打擊和挫折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所以他不驚慌,不害怕,不退縮,從容不迫,泰然處之。這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蘇軾的氣度、胸襟以及對人生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全詞的中心思想,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下闋又寫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默讀下闋,思考)下闋寫了風雨過后作者的舉止、神態(tài)和心態(tài)。風雨停了,天氣出現(xiàn)了變化,開始還寒風襲人,但很快雨就停了,夕陽也露出臉來了。提問:作者是怎么感覺到寒風襲人的?明確:從“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可以知道,春風吹醒了他的酒性,讓他覺得有點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蘇軾出行之前還喝了酒,是帶著醉意出行的。提問:出行是“竹杖芒鞋”,出行前還要喝酒,這“吹酒醒”的描寫對我們解讀蘇軾其人有無幫助?明確:一方面可以看出蘇軾生活的隨意、閑適,即便要出行,也不忘喝點小酒,隨興而飲,盡興而醉,雖然被貶,仍有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蘇軾在被貶后處境艱難,心情苦悶,經(jīng)常借酒澆愁。但不管怎么樣,這個細節(jié)都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形象更加豐滿的作者。提問:剛才我們已經(jīng)知道,那時候天氣出現(xiàn)了變化,雨住太陽出。那么,天氣變化后作者的舉止、神態(tài)和心態(tài)有沒有變化?明確:神態(tài)依舊坦然自若,從容悠然。提問:但他有一個動作很有意思。“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看到風停雨住,斜陽相照,他特地“回首”看了一下剛才下雨的地方。對這一“回首”,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確:這一“回首”意味深長。天氣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興趣,看看原來下雨的地方,現(xiàn)在是否有了新的變化。其隱含之意是:風雨過后,雨洗刷過的地方,或許有了新的變化,但我還是我,雖然全身濕透,酒醒微冷,可從容依舊,瀟灑如故,再大的風雨也不能改變我。這是一個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回首的動作?!盎厥紫騺硎捝帯?,心下肯定是這樣想的:就你這點風雨,能把我怎么樣?我還好好的,你來得越突然、越猛烈,我越瀟灑、越快樂。一個“回首”,更凸現(xiàn)出蘇軾骨子里的瀟灑。如果聯(lián)系前一句“山頭斜照卻相迎”就更可以理解了。剛才作者還在風雨中行進,現(xiàn)在迎著他的卻是山頭的斜陽了。這一句極寫自然界天氣變化之快,但它又不僅僅指自然界的天氣,也指政治上的天氣、人生中的天氣。政治舞臺上的晴雨表同樣變化多端,政局就像自然界的天氣一樣,變幻莫測;人生也一樣,盈虧無律,起伏不定。但蘇軾已飽經(jīng)風雨,備受磨礪,見怪不怪,再大的風雨也對他無可奈何了。所以他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既是回首剛才下雨的地方,也是回首人生,回首被貶的經(jīng)歷,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告白:風雨奈我何!提問:從淋雨到天晴蘇軾的心態(tài)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明確:應該說沒有。從結(jié)尾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可知,他的心態(tài)一樣的坦然、平和,沒有多大的變化。提問:為什么這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態(tài)沒有變化?對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確:風雨襲來時不慌亂、不狼狽;雨過天晴,雖然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回首向來蕭瑟處”,但也不欣欣然、不得意忘形,馬上便“歸去”,內(nèi)心都一樣的平和、自然、寧靜。因為對蘇軾來說,“也無風雨也無晴”,無論什么天氣,晴天也好,雨天也罷,都是一樣的,都無所謂。表明了一種超然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三、總結(jié)。全詞,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題發(fā)揮,表達了自己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慌亂、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展現(xiàn)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的高超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對我們?nèi)绾巫哌^人生風雨,開創(chuàng)燦爛明天很有啟迪意義。四、布置作業(yè)。1、背誦定風波第三課時預習要求:課前需背誦該詞,并對本詞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同時,按自己的閱讀體會,在讀過學過的詩詞中積累一些類似題材和風格的作品。一、導入新課。古典詩詞大家已經(jīng)接觸了許多,往往說到古詩,古文。我們就經(jīng)常說到一個詞貶謫,大家想一想,我們讀過學過見過的詩中有那些與這個字有關(guān)呢?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設(shè)問,為何詩人在倒霉的時候往往能寫出經(jīng)典的詩篇?那么,我們就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中尋找答案吧。二、誦讀體會。1、學生背誦定風波。2、提問:大家從我們前面兩課的學習中已經(jīng)了解,這是蘇東坡貶到黃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寫一首詩,作者都會有一個心理動機,大家能不能結(jié)合這首詞的文本與上節(jié)課的講解,用兩個字說明蘇軾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明確:淡定三、解讀心理。設(shè)問:被貶謫絕對不是一件令人高興難過的事情,大家在自己的十六年人生經(jīng)歷中一定也有許多的不高興,那么,在失望、無奈之中大家會選擇什么樣的行為呢?提問:蘇軾會怎么排遣這種失意呢?又將這種郁悶向誰傾訴呢?提問:為什么蘇東坡不和大家一樣選擇運動、大喊或是唱歌來排遣抑郁?提問:大家在不開心時,會找人傾訴,而這個人一定是大家所信任的、依賴的。而蘇軾在深處人生低谷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靈向文字敞開,向自然田園敞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jié)論?教師總結(jié):作為文人的蘇軾,在經(jīng)歷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為文人,他重視內(nèi)心的精神寄托,而這種內(nèi)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對道教與佛教的認同。于是在他看來,一切的生活場景都成為一個生命過程,一切都是很自然的發(fā)生,不必探究其意義。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寄托,蘇軾走出了抑郁,淡化了生命的悲劇意識。只要生命個體走向內(nèi)心,何必考慮塵世瑣碎之事,因為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一切。四、平面拓展。在歸納了蘇軾的“淡定”態(tài)度的內(nèi)心原因之后,可以讓學生在談一談他們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或自覺選擇。由此,教師通過歸納,可以總結(jié)出:不論文人們的人生經(jīng)歷如何,有什么樣的處世思想,重視內(nèi)心的精神寄托與自覺的付諸文字是共同的。這也就是千年以來,我國文人一以貫之的心理因素。五、總結(jié)。人的一生,不論他處于什么朝代,都難免會遭受風雨、不幸和打擊。正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說,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風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當我們無法排解時,就讓我們訴諸內(nèi)心、訴諸文字。白居易說過“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莊子也說過“順適自然,則無物不可觀,無物不可樂?!碧K軾的灑脫正是他寄托于內(nèi)心,從中尋找到平衡點,這也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懂得了這一點,我們便了解了與生活和諧相處的真諦。六、布置作業(yè)。1、背誦全詞。2、周記一篇,我所了解的中國文人。教后記:詩詞教學關(guān)鍵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品味意蘊和情感,進而了解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課堂思維密度大,在充分讀品的基礎(chǔ)上開展學習活動,效果很好。9-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蘇軾詞二首 教案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953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