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9課 赤壁賦課時作業(yè) 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9課 赤壁賦課時作業(yè) 新人教版必修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9課 赤壁賦
一、基礎(chǔ)知識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舉酒屬客 屬:這里指勸人喝酒
B.凌萬頃之茫然 凌:越過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卒:到底
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到……去
【答案】D
【解析】適:享有。
2.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紀年法中的干支紀年,文中指宋神宗元豐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敝付匪藓团K蓿际切撬廾?。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
2、字。
【答案】B
【解析】“既”是“過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農(nóng)歷十五,“既望”指已經(jīng)過了望日,即到了農(nóng)歷十六。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離開人世,飛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而并沒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邊眺望(那個)美人??!
D.物與我皆無盡也——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的。
【答案】C
【解析】應(yīng)譯為“眺望(那個)美人啊,(美人)卻在天的那一邊”。
4.補寫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聲嗚嗚然,
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4)相與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
【答案】(1)誦明月之詩
(2)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
(3)耳得之而為聲
(4)不知東方之既白
二、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4、,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
B.舉匏樽以相屬 舉:全,都
C.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遺響于悲風(fēng) 遺響:余音,指簫聲
【答案】B
【解析】舉:舉起。
6.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遺響于悲風(fēng)
B.而今安在哉 侶魚蝦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固一世之雄也
5、
D.微斯人,吾誰與歸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答案】C
【解析】C.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A.介詞,被/介詞,給。B.轉(zhuǎn)折連詞,可是/并列連詞,可不譯。D.介詞,同跟/連詞,和。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例句中加點詞語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
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A.順流而東也 B.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C.舞幽壑之潛蛟 D.侶魚蝦而友麋鹿
【答案】A
【解析】A.和例句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漁樵:打魚砍柴;東:名詞活用作動詞,向東流。B.南:名詞作狀語,向南。C.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舞動。D.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8.下列各句中,
6、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東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答案】D
【解析】D.和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羨”即“羨何”。A.狀語后置句。B.正常句式。C.被動句。
9.“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詩?( )
A.《長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門行》
【答案】B
10.下列對選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寫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B.本段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
7、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
C.本段重在說理,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結(jié)合,押韻自由靈活,極富聲韻之美。
【答案】C
【解析】C項的內(nèi)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闡述的,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遙想當年曹操、周瑜,再聯(lián)想自身,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類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
蘇 軾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8、?”
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guān)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徙知密州,司農(nóng)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nóng),是擅造律也?!蔽磶?,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有盜竊發(fā),安撫司遣三班使臣領(lǐng)悍卒來捕,卒兇暴恣行,至以禁物誣民,入其家爭斗殺人,且畏罪驚潰,將為亂。民奔訴軾,軾投其書不視,曰:“必不至此?!鄙⒆渎勚侔?,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
9、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fù)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氁猿觯|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fù)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
10、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選自《宋史》)
11.下列加點虛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母程氏親授以書 以:介詞,拿
B.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 若:假設(shè)連詞,如果
C.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雖:連詞,雖然
D.鍛煉久之不決 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
【答案】C
【解析】雖:假設(shè)連詞,即使。
1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 不足為外人道也
B.入其家爭斗殺 率其徒持畚鍤以出
C.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舉匏樽以相屬
D.筑室于東坡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D
【解析】D.都為介詞,在
11、。A.動詞,做/介詞,對。B.代詞,那/代詞,他的。C.介詞,用/連詞,相當于“而”,表順承。
13.下列能夠說明蘇軾治水表現(xiàn)的一項是( )
①民奔訴軾,軾投其書不視。
②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③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④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
⑤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
⑥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①說明蘇軾對待抓獲盜賊的策略,④說明卒長率領(lǐng)士兵筑長堤。
1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自幼受到良好
12、的家庭教育,母親程氏授書講述古今成敗的故事,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B.擔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為減輕貧民沉重的賦役和減少河道疏運的危險,訪利害,修衙規(guī),自此危害減少一半。
C.徐州水患之時,富貴人家都要遷徙離開,蘇軾勸回紛紛逃難的富有之家,說明蘇東坡有一定的影響力。
D.在徐州洪水匯于城下的危急時刻,蘇軾親自率領(lǐng)家人冒雨增筑城墻,保住了徐州城。
【答案】D
【解析】“蘇軾親自率領(lǐng)家人冒雨增筑城墻”無根據(jù),應(yīng)是蘇軾率領(lǐng)全城人民,以身作則,保住了徐州城。
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能做范滂一樣的人,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一樣的人嗎?
(2
14、)富貴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動搖,誰與我一起守城?我在這里,大水決不能毀壞城池。
(3)蘇軾在大堤之上修筑臨時房子,經(jīng)過家門也不進入,讓官吏分堤守護,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參考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學(xué),母親程氏拿書來教他,聽到古今成功或失敗的事跡后,就能敘述其中的要點。母親讀東漢的《范滂傳》,蘇軾慨然長嘆,向母親請求說:“我要是做范滂一樣的人,您能答應(yīng)嗎?”母親說:“你能做范滂一樣的人,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一樣的人嗎?”
當?shù)饺豕跁r,就能夠博覽經(jīng)史,一天能寫幾千言的文章,喜歡賈誼、陸贄的書籍。擔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之時,關(guān)中從元昊叛亂開始,老
15、百姓的徭役非常繁重,岐下每年用木筏輸送南山木材,從渭水進入黃河,經(jīng)過中流砥柱的危險,衙門的衙吏接連家破人亡。蘇軾了解到它的害處,準備修改衙規(guī),讓人自己選擇水工按時進退,從此危害減少一半。
(蘇軾)調(diào)任密州知府,司農(nóng)署親自督促實行新法,不按時施行的人按違背君命論罪。蘇軾對提舉官說:“違背君命的罪罰,如果從朝廷下達,誰敢不聽從?現(xiàn)在從司農(nóng)那里發(fā)出,這是擅自制定法令制度啊?!辈痪?,朝廷知道新法危害百姓,就廢除了。
有偷盜的事情發(fā)生,安撫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領(lǐng)兇悍的士卒來捕捉他們,士卒兇暴任意妄為,甚至用禁物誣告百姓,進入那人家,與人家爭斗殺死了人,并且畏罪潛逃,打算叛亂。百姓跑到蘇軾那里訴說,蘇軾扔
16、下他的書信不看,說:“一定不會到這種地步?!碧由⒌氖孔渎犝f這事后,稍微安心了,慢慢地派人找出,殺了他們。
蘇軾升遷為徐州知府。黃河水沖決了曹村,在梁山水泊泛濫,流淌到南清河,匯聚在徐州城下,大水上漲,不能及時下泄,城墻將被沖塌,富家人都出城躲避水災(zāi)。蘇軾說:“富貴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動搖,誰與我一起守城?我在這里,大水決不能毀壞城池?!彬?qū)趕富貴人家回城。蘇軾進入守衛(wèi)徐州城的軍營內(nèi),喊卒長說:“河水將要危及本城,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替我盡上全力?!弊溟L說:“太守都不躲避泥水,我們這類小人,應(yīng)當效死命守城。”于是,率領(lǐng)他的士卒帶上畚鍤出城,修筑城東南的長堤,堤起于馬戲臺,尾止于城墻。大雨
17、日夜不停,城沒有沉陷三版。蘇軾在大堤之上修筑臨時房子,經(jīng)過家門也不進入,讓官吏分堤守護,終于保全了徐州城。然后,他又調(diào)來民工增筑舊城,制作木岸,以備洪水再來。朝廷同意他的這些做法。
(蘇軾)升遷為湖州知府,上奏章辭謝。又因為不利于百姓的事情,而不敢說,就用詩來寄托諷喻,以期對國家有補益。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選取他奏章中的話語,并以他寫的詩歌中萌生出了誹謗朝廷的罪過,逮捕蘇軾關(guān)押,并想置他于死地,捶打?qū)徲嵑荛L時間沒有判決。宋神宗憐惜他,用黃州團練副使的官職安置他。蘇軾與田野老夫嬉戲于溪水與山澗之間,在山東坡建造房子,自號為“東坡居士”。
四、語言運用
16.下圖是一組真實的照片,二十年
18、前奶奶推著孫子,二十年后孫子推著奶奶,照片拍攝于同一個地點。請緊扣畫面細節(jié),續(xù)寫一段話,要求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不超過80字。
時間都去哪兒了,二十年匆匆而過,我長大了,您卻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二十年,您用小小的童車推著我快樂的童年,推著我幸福地成長。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樹早已枝繁葉茂,而您卻已華發(fā)蒼顏。如今,我愿用我的青春年華,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17.將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三個短句(可調(diào)整語序、適當增減詞語),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語意連貫,又語言簡明。
有關(guān)醫(yī)學(xué)專家鑒于目前我國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國際范圍內(nèi)調(diào)查得出的30%高出20%~50%這一現(xiàn)象忠告廣大醫(yī)務(wù)人員和患者勿濫用抗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前我國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達50%~80%,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國際范圍內(nèi)調(diào)查得出抗生素使用率僅為30%,因此有關(guān)醫(yī)學(xué)專家忠告廣大醫(yī)務(wù)人員和患者勿濫用抗生素。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