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名詞解釋.doc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古代漢語名詞解釋.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fā)現(xiàn)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tǒng)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zhàn)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來也叫戰(zhàn)國古文。 7、奇字:戰(zhàn)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zhàn)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zhàn)國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 隸變:指發(fā)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yōu)殡`書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 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zhuǎn)寫戰(zhàn)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 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gòu),後來又指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 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gòu)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 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zhuǎn)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chǎn)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chǎn)生的叫“古字”,后產(chǎn)生的叫“今字”。 21、 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現(xiàn)在所說的“異體字”?!墩f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 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jīng)異議》、《說文解字》等。《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jù)形說義的有系統(tǒng)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chuàng)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對 百度文庫用戶有獎?wù){(diào)查 1/10 後代的語言文字研究影響十分深遠。 25、 《說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說文解字》著稱的四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26、 說文學:指以《說文解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因為包括古代文字學的主要內(nèi)容,也成為文字學的代名詞。 27、 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對古代漢字形、音、義的研究,義近於古代的“小學”。狹義的文字學指對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形義關(guān)係等的研究。一般所說的文字學即指狹義的文字學。 28、 三倉:又作三蒼,是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的合稱,是用小篆作為規(guī)範文字書寫的字書,也是當時兒童識字的課本。 29、 《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字書。原書已佚,《說文解字》中有引用,與秦國的大篆近似,後世稱《史籀篇》的字體為“籀文”,即大篆。 30、 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時期十塊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 三書說:現(xiàn)代學者唐蘭主張將漢字的結(jié)構(gòu)歸納為象形、象意、形聲三種,稱為三書說。後來文字學家裘錫圭主張將漢字結(jié)構(gòu)歸納為表意、形聲、假借三種,也稱為三書說。 32、 右文說:宋代學著王子韶首倡從聲符推求字義的一種文字學見解,即聲符相同的字,其意義也相同。如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等。這一學說對探討同源詞和文字的音義關(guān)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世學者也指出其具有牽強附會之弊。 33、 孳乳:文字學上指源詞派生出新詞后,便要造一個記錄新詞的新字,這種現(xiàn)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產(chǎn)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 省形:文字學上指作為形聲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現(xiàn)象。如《說文》“耊,從老省,至聲?!? 35、 省聲:文字學上指作為形聲字聲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現(xiàn)象。如《說文》“炊,從火,吹省聲?!? 36、 亦聲:文字學上指合體字的一個偏旁作義符,另一個偏旁也作義符同時兼作聲符的現(xiàn)象。如《說文》“坪,地平也,從土從平,平亦聲。” 二、訓詁、詞匯、修辭部分 1、訓詁:解釋疏通古代書面語言的工作,即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 2、訓詁學:對解釋古代詞語的方法、術(shù)語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因為《爾雅》是訓詁學最早的經(jīng)典,有時也把訓詁學稱作“雅學”。 3、訓詁的基本方法: (1)形訓(據(jù)形索義):通過分析字形來解釋字義的一種訓詁方法,也叫據(jù)形索義。這種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義,“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可用于形訓的解釋。 (2)聲訓(因聲求義):又叫音訓,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也叫因聲求義。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語源、探詞義、尋詞族。 (3)義訓:用定義、歸納等解釋字詞內(nèi)涵和外延的訓詁方法。 4、義訓的具體方法: 2/10 (1) 同訓:用同一個詞來解釋兩個以上的同義詞的方法。如“初、哉、首、基、 徂、落、權(quán)輿,始也?!? (2) 互訓:用同義詞相互訓釋的方法。如《說文》:“吹,噓也”、“噓,吹也”。 (3) 遞訓:以乙訓甲,又以丙訓乙,層遞而下的訓釋方法。如《說文》:“譏, 誹也”、“誹,謗也”、“謗,毀也”。 (4) 反訓:也叫反義為訓、相反為訓,用反義詞來作訓釋的方法。訓詁學上也 叫“美惡不嫌同名”、“美惡同辭”。如《說文》:“亂,治也”,《爾雅》:“故,今也”。 (5) 直訓:用已知或常用的詞揭示同義詞或近義詞的方法,即直接以詞解詞。 (6) 轉(zhuǎn)訓:即甲字有某義項,則可與該義項意近的乙字輾轉(zhuǎn)相訓。如:“許” 有“可”義,“容”有“許”義,故“容”可訓“可”。 5、訓詁常用術(shù)語: (1) 曰、為、謂之:被解釋的詞放在“曰”、“為”、“謂之”的后面,作用是用 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2) 謂: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往往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 (3) 猶: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解釋被釋詞。 (4) 之言、之為言:用于聲訓,訓釋詞和被釋詞有音同或音近關(guān)系。 (5) 讀曰、讀為:一般用于以本字訓釋通假字,即所謂“破讀”。 (6) 讀若、讀如:一般用于注音,“讀如”往往同時兼帶釋義。 (7) 貌:一般加在動詞、形容詞之后,用來說明被訓釋詞所表示的某種狀態(tài), 相當于“??的樣子”。 6、對文與散文:訓詁學術(shù)語。 (1) 對文則異(對文則別):“對文”指“相對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對舉的 同義詞,在句中顯示的意義是有區(qū)別的。 (2) 散文則通(散文則不別):“散文”指“單個為文”。即單獨使用同義詞中 的一個,上下文中沒有與之比較對舉的其它同義詞,該詞在文句中顯示的是一組同義詞的類義。 7、統(tǒng)言與析言:訓詁學術(shù)語,即“統(tǒng)言不別,析言則別”。 (1) 統(tǒng)言:也叫渾言,就是籠統(tǒng)地說,即只就一組同義詞的共同點而言,它們 的意義沒有區(qū)別。 (2) 析言:就是分開來說,即就著一組同義詞各自的特點而言,它們的意義是 有區(qū)別的。 8、本義與引申義: (1) 本義:指詞的本來意義,即由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顯示的和文獻語言所能證明的 詞的最初意義。 (2) 引申義: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如“引”的本義是開弓,開弓就要把弓 弦拉長,故引申為“延長”。 9、單音詞和復音詞: (1) 單音詞:只有一個音節(jié)的詞叫單音詞。 (2) 復音詞:具有兩個音節(jié)以上的詞叫復音詞。 (3) 偏義復詞:雙音節(jié)復音詞的兩個詞素中,只由一個來表達詞義,另一個只 起陪襯或占音節(jié)的作用,叫偏義復詞。如《墨子》:“入人園圃,竊其桃李”中的“園圃”指果園,“圃”字無義。 (4) 聯(lián)(連)綿詞:也叫連(聯(lián))綿字、聯(lián)(連)語、連文、連言等,是單純 3/10 復音詞的一種,指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組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語素之間一般都有語音上的聯(lián)系,主要是雙聲、疊韻的關(guān)系。 (5) 重言:也叫重言詞、疊音詞、疊字,是單純復音詞的一種,由兩個形體、 讀音都相同的字組成一個表示新意義的詞。如《詩經(jīng)》“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 詞類活用:某個實詞經(jīng)常用作甲類詞,但有時也臨時活用為乙類詞,就叫詞類活用。 11、 同源詞:也叫同根詞,指語言中由同一語源所派生出來的詞,這些詞在語音上有同音、雙聲或疊韻等關(guān)聯(lián),在語義上有同義、近義或反義等關(guān)聯(lián)。如“不”和“弗”,“陰”和“暗”,“柔”和“弱”等 12、 重要的訓詁專著: (1)《爾雅》:共十九篇,戰(zhàn)國秦漢之際陸續(xù)編成,以解釋先秦的經(jīng)典詞義為主,是中國最早的同義詞匯編性質(zhì)的詞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訓詁專著,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代產(chǎn)生了大量模仿《爾雅》的訓詁專著,如《小爾雅》、《廣雅》、《埤雅》、《別雅》等,合稱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訓詁學稱為“雅學”。 (2)《方言》:共十三卷,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西漢末揚雄所著,是我國最早訓釋方言的詞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對方言學和訓詁學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3)《釋名》:共二十七篇,東漢劉熙所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采取聲訓的方法解釋研究詞義的詞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對于探求詞源有重要的參考價 (3)字母:音韻學上指聲母的代表字。 (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總結(jié)的三十六個聲母的代表字。 (5)守溫字母:唐末和尚守溫創(chuàng)立的三十個聲母的代表字。 (6)五音:音韻學上把聲母按發(fā)音部位分為喉、牙、舌、齒、唇五類,即五音。 (7)七音:音韻學上把聲母按發(fā)音部位分為喉、牙、舌、齒、唇、半舌、半齒七類,即七音。 (8)清濁:即清音和濁音,是傳統(tǒng)音韻學分析發(fā)音方法的術(shù)語。清音指聲帶不顫動的輔音,濁音指聲帶顫動的輔音。 7、有關(guān)“韻”的幾個概念: (1)韻母:不論聲調(diào)是否相同,韻頭、韻腹、韻尾相同即為一個韻母。 (2)韻: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都相同的叫一個韻。 (3)韻類:對韻書中反切下字的分類,即韻頭、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都相同的為一個韻類。 (4)韻部:不區(qū)別聲調(diào)也不區(qū)別韻頭,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一個韻部。 (5)韻攝:只要韻尾相同,韻腹相近就歸為一個韻攝。 (6)韻目:即韻書里韻的標目,也就是韻的代表字。 8、四呼:清代學者根據(jù)發(fā)音時唇部的狀態(tài)和韻頭的不同,將韻母分為開、合、齊、撮四呼。 9、開口呼:指沒有韻頭而韻腹又不是 的韻母。 10、合口呼:凡韻頭是 或者是以 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 11、齊齒呼:凡韻頭是 或者是以 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齊齒呼。 12、撮口呼:凡韻頭是 或者是以 作主要元音的,就叫撮口呼。 13、音韻學上根據(jù)韻尾的不同,把古韻分為三大類: (1)陰聲韻:指無韻尾的韻或以元音收尾的韻。 (2)陽聲韻:指以鼻音 收尾的韻。 (3)入聲韻:指以塞音 收尾的韻。 14、對轉(zhuǎn):也叫陰陽對轉(zhuǎn),指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 15、旁轉(zhuǎn):指發(fā)音時舌位往一旁轉(zhuǎn),即主要元音的發(fā)音部位發(fā)生了變化。 16、通轉(zhuǎn):指相近的韻部之間的相互移動變化。 17、四聲:中古時期指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現(xiàn)代普通話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diào)。 18、入聲:指以塞音 收尾的聲調(diào)。 19、平分陰陽:音韻學術(shù)語,指中古時期的平聲到近古時期的《中原音韻》音系中分化成陰平、陽平兩類,大體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陰平一類,全濁和次濁音字演化成陽平一類。 20、入派三聲:音韻學術(shù)語,指中古漢語入聲字在近古(十四世紀前后)分別演化成陽平、上聲、去聲的現(xiàn)象,即入聲全濁音字歸入陽平,次濁音字歸入上聲,清音字則歸入上聲。 21、等韻:根據(jù)主要元音和有無 介音的不同將韻分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韻。 22、等韻圖:古代音韻學家制定的一種描述古代語音的聲、韻、調(diào)配合表,主要分析韻書中的反切,簡稱“韻圖”。 23、古音學研究的幾項重要結(jié)論: (1)同諧聲者必同部: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諧聲偏旁相同的形聲字一定 6/10 屬于同一個韻部的現(xiàn)象。 (2)古無輕唇音:清代錢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幫、旁、並、明。后來的輕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來的。 (3)古無舌上音:清代錢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沒有知、徹、澄等舌上音,這類音中古時期才從端、透、定等舌頭音中分化出來。 (4)娘、日二紐歸泥:近代學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讀作“泥”母字。 (5)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近代學者曾運乾首先提出?!坝魅龤w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讀作“匣”母;“喻四歸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讀作“定”母。 (6)照二歸精:近代學者黃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審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讀作齒頭音精、清、從、心母字。 24、葉(音協(xié))音:也叫葉韻、協(xié)韻、協(xié)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學者對上古韻文的用韻不理解,便臨時改變韻腳字的讀音以求協(xié)韻的作法。這種方法有主觀主義的傾向,受到明清以來古音學家的批評。 25、關(guān)于詩律的幾個概念: (1)押韻:也叫壓韻,指把同韻的字有規(guī)律地安排在詩歌和韻文的句尾。 (2)韻腳:指詩歌韻文的句子中押韻的字。 (3)平仄:在中古語音聲調(diào)的平、上、去、入四類中,“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三聲。 (4)對:詩律術(shù)語,指近體格律詩中每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類型,如:“平平仄仄平”對“仄仄平平仄”。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 (5)黏:詩律術(shù)語,指近體格律詩中上聯(lián)對句和下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大體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不合乎“黏”的規(guī)則叫失黏。 (6)拗救:詩律術(shù)語,格律詩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現(xiàn)象稱“拗”;對“拗”的地方加以補救,使其平仄和諧叫“救”。兩者合稱“拗救”。 (7)拗句:詩律術(shù)語,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詩句,叫拗句。 (8)孤平:詩律術(shù)語,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平聲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平聲字變?yōu)樨坡曌郑敲闯隧嵞_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叫孤平。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需要加以補救。 26、音近義通:同源詞之間往往音相近,義相通,這種現(xiàn)象叫音近義通。 27、如字: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個字要按照它本來或常用的讀音來讀。 28、異讀: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即一字多音現(xiàn)象。 29、破讀:也叫讀破,即以本字釋讀假借字的方法。王念孫說“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 30、幾種主要的音韻學著作: (1)《切韻》: 隋代陸法言編著,是中古時期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共分193韻,原書已佚。對后代的音韻學研究影響深遠。 (2)《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北宋陳彭年、邱雍等根據(jù)《切韻》及唐代對《切韻》的增訂進行修訂、補充,是我國第一部官修韻書;其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基本一致,屬《切韻》系韻書,分206韻,收26194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韻書,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據(jù)。 (3)《韻鏡》:唐宋間編訂的反映聲、韻、調(diào)配合情況的等韻著作。與《廣韻》互為補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種重要材料。 7/10 (4)《中原音韻》: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據(jù)當時關(guān)漢卿、馬致遠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韻情況編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紀我國北方的語音系統(tǒng),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變的重要依據(jù)。 31、陸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韻學家,參考當時顏之推、蕭該等學者的意見編成《切韻》,對后代音韻學研究影響巨大。 四、文史常識: 1、十三經(jīng):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集合在一起,稱“十三經(jīng)”,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2、十三經(jīng)注疏:漢代及魏晉時代學者對十三經(jīng)所作的注和唐宋時代學者所作的疏,合稱“十三經(jīng)注疏”。 3、春秋三傳:指戰(zhàn)國秦漢時期解釋《春秋》的三種著作,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4、三禮:指先秦時期的三種有關(guān)禮儀、官制的儒家經(jīng)典,即《周禮》、《儀禮》、《禮記》。 5、五經(jīng)正義:唐代初年孔穎達奉敕為五部儒家經(jīng)典所作的注釋,合稱“五經(jīng)正義”,即《周易正義》、《尚書正義》、《詩經(jīng)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6、石經(jīng):中國古代將儒家經(jīng)典鐫刻在石碑上以供人們學習、傳抄、保存,稱為“石經(jīng)”。著名的如漢代“熹平石經(jīng)”、三國魏“正始石經(jīng)”、唐代“開成石經(jīng)”等。 7、毛傳:《毛詩詁訓傳》的簡稱,相傳為漢初毛亨、毛萇所著,是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詩經(jīng)》注釋,對《詩經(jīng)》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8、鄭箋:東漢鄭玄《毛詩箋》的簡稱,對《毛傳》簡略、隱晦之處加以闡明并提出不同見解,是研究《詩經(jīng)》的重要資料。 9、四書集注:南宋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并為之作注釋,稱為“四書集注”,并成為后代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對后世影響深遠。 10、前四史:指“二十四史”前面的四種歷史著作,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是中國紀傳體歷史著作的典范。 11、二十四史: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記載了從五帝時代到明代末年的歷史,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主要資料。 12、《史記》三家注:早期注釋《史記》的三種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后世合稱“《史記》三家注”。 13、三通:三種記錄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政書體歷史著作,即: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鄭樵《通志》、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14、《四庫全書》:清代乾隆年間敕編,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對后世影響深遠。 15、《四庫全書總目》:200卷,清代紀昀等據(jù)《四庫全書》編纂,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圖書解題目錄。對每部著作的作者、流傳情況及內(nèi)容得失等都有較為中肯的論述,對古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流變也進行了總結(jié),對后代目錄學的發(fā)展影響巨大。 16、幾種主要的注解體裁: (1)傳注:以解釋文獻字詞句意義為主的注釋體裁,如:毛亨《毛詩詁訓傳》,鄭玄《周禮注》等。 8/10 (2)章句:解釋文獻字、詞、句的意義外,還串講文章大意的一種注釋體裁,如:趙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辭章句》等。 (3)集解:也叫集注、集釋,是匯集諸家注解,有時也提出自己見解的一種注釋體裁,如:何晏《論語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4)義疏:也叫疏、正義,對經(jīng)典原文和早期注釋再加以疏通、闡釋的注釋體裁,如: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17、常見的古代著作及作者: 西漢 毛亨《毛詩詁訓傳》 劉安《淮南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東漢 鄭玄《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合稱“三禮注”)、《毛詩箋》 趙歧《孟子章句》 高誘《戰(zhàn)國策注》、《呂氏春秋注》 王逸《楚辭章句》 王充《論衡》 劉熙《釋名》 三國魏 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何晏《論語集解》 張揖《廣雅》 晉 郭象《莊子注》 郭璞《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jīng)注》 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南朝宋 裴松之《三國志注》 劉義慶《世說新語》 南朝梁 顧野王《玉篇》 蕭統(tǒng)(昭明太子)《文選》 唐 孔穎 更多課程資料請到大學課程網(wǎng)www.0206.cc學習 THANKS !!!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策劃案計劃書,學習課件等等 打造全網(wǎng)一站式需求 歡迎您的下載,資料僅供參考 -可編輯修改--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古代漢語 名詞解釋
鏈接地址:http://m.italysoccerbets.com/p-110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