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蘇州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5年蘇州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及答案(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15年蘇州市初中畢業(yè)暨升學考試試卷
數(shù) 學
本試卷由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三大題組成,共28小題,滿分13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點名稱、考場號、座位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并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準考號、姓名是否與本人的相符;
2.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題區(qū)域內的答案一律無效,不得用其他筆答題;
3.考生答題必須答在答題卡上,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
2、不要弄破,答在試卷和草稿紙上一律無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選擇題的答案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1.2的相反數(shù)是
A.2 B. C.-2 D.-
2.有一組數(shù)據:3,5,5,6,7,這組數(shù)據的眾數(shù)為
A.3 B.5 C.6 D.7
3.月球的半徑約為1 738 000m,1 738 000這個數(shù)用科學記數(shù)法可表示為
A.1.738106 B.1.738107 C.0.1738107 D.17.38105
4.若,則有
A.0<m<1 B.-1<m<0 C.-2<m<-1 D.-3
3、<m<-2
5.小明統(tǒng)計了他家今年5月份打電話的次數(shù)及通話時間,并列出了頻數(shù)分布表:
通話時間x/min
0<x≤5
5<x≤10
10<x≤15
15<x≤20
頻數(shù)(通話次數(shù))
20
16
9
5
則通話時間不超過15min的頻率為
A.0.1 B.0.4 C.0.5 D.0.9
6.若點A(a,b)在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上,則代數(shù)式ab-4的值為
A.0 B.-2 C. 2 D.-6
7.如圖,在△ABC中,AB=AC,D為BC中點,∠BAD=35,則∠C的度數(shù)為
A.35 B.45 C.55 D.60
(第7題)
4、
8.若二次函數(shù)y=x2+bx的圖像的對稱軸是經過點(2,0)且平行于y軸的直線,則關于x的方程x2+bx=5的解為
A. B. C. D.
9.如圖,AB為⊙O的切線,切點為B,連接AO,AO與⊙O交于點C,BD為⊙O的直徑,連接CD.若∠A=30,⊙O的半徑為2,則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為
(第9題)
(第10題)
A. B. C. D.
10.如圖,在一筆直的海岸線l上有A、B兩個觀測站,AB=2km,從A測得船C在北偏東45的方向,從B測得船C在北偏東22.5的方向,則船C離海岸線l的距離(即CD的長)為
A.km B.km C.km
5、 D.km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11.計算:= ▲ .
12.如圖,直線a∥b,∠1=125,則∠2的度數(shù)為 ▲ .
(第12題)
(第13題)
13.某學校在“你最喜愛的球類運動”調查中,隨機調查了若干名學生(每名學生分別選了一項球類運動),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扇形統(tǒng)計圖.已知其中最喜歡羽毛球的人數(shù)比最喜歡乒乓球的人數(shù)少6人,則該校被調查的學生總人數(shù)為 ▲ 名.
14.因式分解:= ▲ .
15.如圖,轉盤中8個扇形的面積都相等.任意轉動轉盤1次,當轉
6、盤停止轉動時,指針指向大于6的數(shù)的概率為 ▲ .
(第15題)
16.若,則的值為 ▲ .
(第17題)
(第18題)
17.如圖,在△ABC中,CD是高,CE是中線,CE=CB,點A、D關于點F對稱,過點F作FG∥CD,交AC邊于點G,連接GE.若AC=18,BC=12,則△CEG的周長為 ▲ .
18.如圖,四邊形ABCD為矩形,過點D作對角線BD的垂線,交BC的延長線于點E,取BE的中點F,連接DF,DF=4.設AB=x,AD=y,則的值為 ▲ .
三、解答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76分.把解答過程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解答時應寫
7、出必要的計算過程、推演步驟或文字說明.作圖時用2B鉛筆或黑色墨水簽字筆.
19.(本題滿分5分)
計算:.
20.(本題滿分5分)
解不等式組:
21.(本題滿分6分)
先化簡,再求值:,其中.
22.(本題滿分6分)甲、乙兩位同學同時為校文化藝術節(jié)制作彩旗.已知甲每小時比乙多做5面彩旗,甲做60面彩旗與乙做50面彩旗所用時間相等,問甲、乙每小時各做多少面彩旗?
23.(本題滿分8分)一個不透明的口袋中裝有2個紅球(記為紅球1、紅球2)、1個白球、1個黑球,這些球除顏色外都相同,將球搖勻.
(1)從中任意摸出1個球,恰好摸到紅球
8、的概率是 ▲ ;
(2)先從中任意摸出1個球,再從余下的3個球中任意摸出1個球,請用列舉法(畫樹狀圖或列表)求兩次都摸到紅球的概率.
24.(本題滿分8分)如圖,在△ABC中,AB=AC.分別以B、C為圓心,BC長為半徑在BC下方畫弧,設兩弧交于點D,與AB、AC的延長線分別交于點E、F,連接AD、BD、CD.
(1)求證:AD平分∠BAC;
(2)若BC=6,∠BAC=50,求、的長度之和(結果保留).
(第24題)
25.(本題滿分8分)如圖,已知函數(shù)(x>0)的圖像經過點A、B,點B的坐標為(2,2).過
9、點A作AC⊥x軸,垂足為C,過點B作BD⊥y軸,垂足為D,AC與BD交于點F.一次函數(shù)y=ax+b的圖像經過點A、D,與x軸的負半軸交于點E.
(第25題)
(1)若AC=OD,求a、b的值;
(2)若BC∥AE,求BC的長.
26.(本題滿分10分)如圖,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線,⊙O經過A、B、D三點,過點B作BE∥AD,交⊙O于點E,連接ED.
(1)求證:ED∥AC;
(第26題)
(2)若BD=2CD,設△EBD的面積為,△ADC的面積為,且,求△ABC的面積.
10、
27.(本題滿分10分)如圖,已知二次函數(shù)(其中0<m<1)的圖像與x軸交于A、B兩點(點A在點B的左側),與y軸交于點C,對稱軸為直線l.設P為對稱軸l上的點,連接PA、PC,PA=PC.
(1)∠ABC的度數(shù)為 ▲ ;
(2)求P點坐標(用含m的代數(shù)式表示);
(3)在坐標軸上是否存在點Q(與原點O不重合),使得以Q、B、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PAC相似,且線段PQ的長度最???如果存在,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點Q的坐標;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第27題)
11、
28.(本題滿分10分)如圖,在矩形ABCD中,AD=acm,AB=bcm(a>b>4),半徑為2cm的⊙O在矩形內且與AB、AD均相切.現(xiàn)有動點P從A點出發(fā),在矩形邊上沿著A→B→C→D的方向勻速移動,當點P到達D點時停止移動;⊙O在矩形內部沿AD向右勻速平移,移動到與CD相切時立即沿原路按原速返回,當⊙O回到出發(fā)時的位置(即再次與AB相切)時停止移動.已知點P與⊙O同時開始移動,同時停止移動(即同時到達各自的終止位置).
(1)如圖①,點P從A→B→C→D,全程共移動了 ▲ cm(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如圖①,已知點P從A點
12、出發(fā),移動2s到達B點,繼續(xù)移動3s,到達BC的中點.若點P與⊙O的移動速度相等,求在這5s時間內圓心O移動的距離;
(第28題)
(圖②)
(圖①)
(3)如圖②,已知a=20,b=10.是否存在如下情形:當⊙O到達⊙O1的位置時(此時圓心O1在矩形對角線BD上),DP與⊙O1恰好相切?請說明理由.
2015年蘇州市初中畢業(yè)暨升學考試
數(shù)學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A 4.C 5.D
6.B 7.C 8.D 9.A 10.B
二、填空題
11. 12.55 13.60 14.
1
13、5. 16.3 17.27 18.16
三、解答題
19.解:原式 = 3+5-1 = 7.
20.解:由,解得,
由,解得,
∴不等式組的解集是.
21.解:原式= =.
當時,原式=.
22.解:設乙每小時做x面彩旗,則甲每小時做(x+5)面彩旗.
根據題意,得.
解這個方程,得x=25.經檢驗,x=25是所列方程的解. ∴x+5=30.
答:甲每小時做30面彩旗,乙每小時做25面彩旗.
23.解:(1). (2)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第二次
第一次
紅球1
紅球2
白球
黑球
紅球1
(紅球1,紅球2)
(紅球
14、1,白球)
(紅球1,黑球)
紅球2
(紅球2,紅球1)
(紅球2,白球)
(紅球2,黑球)
白球
(白球,紅球1)
(白球,紅球2)
(白球,黑球)
黑球
(黑球,紅球1)
(黑球,紅球2)
(黑球,白球)
由表格可知,共有12種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并且它們都是等可能的,其中“兩次都摸到紅球”有2種可能.
∴P(兩次都摸到紅球)==.
24.證明:(1)由作圖可知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BAD=∠CAD,即AD平分∠BAC.
解:(2)∵AB=AC,BAC=50,∴∠ABC=∠A
15、CB=65.
∵BD= CD = BC,∴△BDC為等邊三角形.
∴∠DBC=∠DCB=60.
∴∠DBE=∠DCF=55.
∵BC=6,∴BD= CD =6.
∴的長度=的長度=.
∴、的長度之和為.
25.解:(1)∵點B(2,2)在的圖像上,
∴k=4,.
∵BD⊥y軸,∴D點的坐標為(0,2),OD=2.
∵AC⊥x軸,AC=OD,∴AC=3,即A點的縱坐標為3.
∵點A在的圖像上,∴A點的坐標為(,3).
∵一次函數(shù)y=ax+b的圖像經過點A、D,
∴ 解得
(2)設A點的坐標為(m,),則C點的坐標為(m,0).
∵BD∥CE,且B
16、C∥DE,∴四邊形BCED為平行四邊形.
∴CE= BD=2.
∵BD∥CE,∴∠ADF=∠AEC.
∴在Rt△AFD中,tan∠ADF=,
在Rt△ACE中,tan∠AEC=,
∴,解得m=1.
∴C點的坐標為(1,0),BC=.
26.證明:(1)∵AD是△ABC的角平分線,
∴∠BAD =∠DAC.
∵∠E=∠BAD,∴∠E =∠DAC.
∵BE∥AD,∴∠E =∠EDA.
∴∠EDA =∠DAC.
∴ED∥AC.
解:(2)∵BE∥AD,∴∠EBD =∠ADC.
∵∠E =∠DAC,
∴△EBD∽△ADC,且相似比.
∴,即.
17、
∵,∴,即.
∴.
∵,∴.
27.解:(1)45.
理由如下:令x=0,則y=-m,C點坐標為(0,-m).
令y=0,則,解得,.
∵0<m<1,點A在點B的左側,
∴B點坐標為(m,0).∴OB=OC=m.
∵∠BOC=90,∴△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BC=45.
(2)解法一:如圖①,作PD⊥y軸,垂足為D,設l與x軸交于點E,
由題意得,拋物線的對稱軸為.
設點P坐標為(,n).
∵PA= PC, ∴PA2= PC2,即AE2+ PE2=CD2+ PD2.
∴.
解得.∴P點的坐標為.
解法二:連接PB.
由題意得,拋物
18、線的對稱軸為.
∵P在對稱軸l上,∴PA=PB.
∵PA=PC,∴PB=PC.
∵△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OC,
∴P在BC的垂直平分線上.
∴P點即為對稱軸與直線的交點.
∴P點的坐標為.
(3)解法一:存在點Q滿足題意.
∵P點的坐標為,
∴PA2+ PC2=AE2+ PE2+CD2+ PD2
=.
∵AC2=,∴PA2+ PC2=AC2.∴∠APC=90.
∴△PA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以Q、B、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PAC相似,
∴△Q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題意知滿足條件的點Q的坐標為(-m,0)或(0,m).
①如圖①,當
19、Q點的坐標為(-m,0)時,
若PQ與x軸垂直,則,解得,PQ=.
若PQ與x軸不垂直,
則.
∵0<m<1,∴當時,取得最小值,PQ取得最小值.
∵<,
∴當,即Q點的坐標為(,0)時, PQ的長度最?。?
②如圖②,當Q點的坐標為(0,m)時,
若PQ與y軸垂直,則,解得,PQ=.
若PQ與y軸不垂直,
則.
∵0<m<1,∴當時,取得最小值,PQ取得最小值.
∵<,
∴當,即Q點的坐標為(0,)時, PQ的長度最?。?
綜上:當Q點坐標為(,0)或(0,)時,PQ的長度最?。?
解法二: 如圖①,由(2)知P為△ABC的外接圓的圓心.
∵∠APC 與∠ABC
20、對應同一條弧,且∠ABC=45,
∴∠APC=2∠ABC=90.
下面解題步驟同解法一.
28.解:(1)a+2b.
(2)∵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點P移動的距離為cm,
圓心O移動的距離為cm,
由題意,得. ①
∵點P移動2s到達B點,即點P用2s移動了bcm,
點P繼續(xù)移動3s,到達BC的中點,即點P用3s移動了cm.
∴. ②
由①②解得
∵點P移動的速度與⊙O 移動的速度相等,
∴⊙O 移動的速度為(cm/s).
∴這5s時間內圓心O移動的距離為54=20(cm).
(3)存在這種情形.
解法一:設點P移動的速度為v1c
21、m/s,⊙O移動的速度為v2cm/s,
由題意,得.
如圖,設直線OO1與AB交于點E,與CD交于點F,⊙O1與AD相切于點G.
若PD與⊙O1相切,切點為H,則O1G=O1H.
易得△DO1G≌△DO1H,∴∠ADB=∠BDP.
∵BC∥AD,∴∠ADB=∠CBD.
∴∠BDP=∠CBD.∴BP=DP.
設BP=xcm,則DP=xcm,PC=(20-x)cm,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即,解得.
∴此時點P移動的距離為(cm).
∵EF∥AD,∴△BEO1∽△BAD.
∴,即.
∴EO1=16cm.∴OO1=14cm.
①當⊙O首次到達⊙O
22、1的位置時,⊙O移動的距離為14cm,
∴此時點P與⊙O移動的速度比為.
∵,
∴此時PD與⊙O1不可能相切.
②當⊙O在返回途中到達⊙O1的位置時,⊙O移動的距離為2(20-4)-14=18(cm),
∴此時點P與⊙O移動的速度比為.
∴此時PD與⊙O1恰好相切.
解法二:∵點P移動的距離為cm(見解法一),
OO1=14cm(見解法一),,
∴⊙O應該移動的距離為(cm).
①當⊙O首次到達⊙O1的位置時,⊙O移動的距離為14cm≠18 cm,
∴此時PD與⊙O1不可能相切.
②當⊙O在返回途中到達⊙O1的位置時,⊙O移動的距離為2(20-4)-14=18(cm),
∴此時PD與⊙O1恰好相切.
解法三:點P移動的距離為cm,(見解法一)
OO1=14cm,(見解法一)
由可設點P的移動速度為5k cm/s,⊙O的移動速度為4k cm/s,
∴點P移動的時間為(s).
①當⊙O首次到達⊙O1的位置時,⊙O移動的時間為,
∴此時PD與⊙O1不可能相切.
②當⊙O在返回途中到達⊙O1的位置時,⊙O移動的時間為,
∴此時PD與⊙O1恰好相切.